温岭市人民政府为项目的政府监管主体,与用户监督、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该项目监管构架;未来不排除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对项目公司的履约情况进行监督或中期评估;由温岭市人民政府,依据特许经营协议对项目公司实施合同监管;由温岭市人民政府等项目涉及的其他政府部门对项目公司进行行政监管;温岭市财政局物价部门对项目收费进行监管;温岭市环保局对环境质量进行监管;项目最终用户将作为用户/公众监管主体对项目公司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并有权对其服务向温岭市人民政府进行投诉或提出建议;贷款人将就项目资金使用及还款进度进行监管;由于权益、风险的传导机制,工程承包商、工程监理方等项目利益相关者将依据各类协议对项目公司的正常运转和实际履约情况予以监督和约束。项目管理者联盟
6、政策性补助、补贴项目管理者联盟
社会资本方应提供本项目的相关资料,积极协助招标方争取国家、省的补助和补贴。由于本项目建设获得的补助、补贴,除由相关政策明确规定直接补贴给项目公司外,其余的归政府拥有。其中,获得专项资金、以奖代补资金等按工程建设进度予以拨付,待项目运营时在供暖服务费中逐步进行抵扣。club.mypm.net
六、项目特点及亮点项目管理者联盟
1、盘活存量资产项目管理者联盟
该项目对温岭市智慧建设过程中已有的水网、公安等智慧平台数据进行存量盘活,转化现金流,可用于建设其他项目,或用于归还往年政府债务,有效降低负债率;同时避免政府资源二次投入造成资源浪费。项目管理者联盟
2、经营性与公益性捆绑开发项目管理者联盟
该项目一类工程以公益性为主,不存在第三方付费,主要由政府购买服务;二类工程为经营性项目,通过项目公司专业运营可产生稳定收益。该项目约定二类工程项目的收益上限,超额收益归还政府或用于抵扣政府的可行性缺口补贴。此种捆绑开发模式,一方面有效缓解了社会资本方对非经营性项目参与度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通过收益性项目弥补公益性项目缺口,降低政府的财政压力支出。项目管理者联盟
3、制度设计项目管理者联盟
1)、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做好制度设计,主要体现在按绩效付费,合作期限内工程质量存在缺陷问题,由社会资本方负责管理维护;项目管理者联盟
2)、全生命周期整合度高,将项目的建设、融资、建设及运营维护有效整合,尤其针对智慧城市这类涉及软件开发、对项目衔接性要求较高的项目;PgMp.mypm.net
3)、在可行性缺口补贴方面,从智慧城市整体效益出发,采取“补建设”与“补运营”相结合的方式,兼顾全生命周期效益;项目经理博客
4)、项目风险识别分配全面、科学:项目设计除了分析传统的建设成本超支、收益不足等风险;强调了智慧类项目信息安全、技术及人才等方面的风险;项目管理者联盟
5)、创新方面:智慧城市本身即是城市管理工作治理方式的创新,对此类项目的绩效考核也进行了创新。智慧城市不像传统类项目,比如:道路有明确的设计标准、养护等级等量化指标,智慧城市更多的是定性方面的描述。本方案尝试了绩效指标的设计;项目管理者联盟
6)、为加强政府执行力,为该项目设立了智慧办公室、PPP工作小组,有力推进了项目的进展。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4、资格后审项目管理者联盟
该项目的投融资结构、合同结构和监管结构较为全面合理,这归功于项目准备阶段对交易结构设计的重视。该项目区别于其他PPP项目的亮点在于:项目招标采用资格后审,可避免资格预审的环节和费用、大大缩短招标投标过程,有利于增强投标的竞争性;对业主来讲,扩大了选择的余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从开标到确定中标人时间较短,潜在投标人的信息得到有效保密,切断了信息传递,减少了围标、串标等现象的发生,同时从源头上进一步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项目经理圈子
5、契约精神项目管理者联盟
契约精神是公私合作关系的核心纽带,贯穿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温岭市智慧城市一期项目在协议中明确约定了温岭市人民政府和项目公司的各项权利、义务、责任和承诺,这是双方重视契约精神的体现。在项目协议的执行方面,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建设进度如期进行,这归功于温岭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项目公司的严格自律。全过程的契约约精神将为PPP项目的良好运营和产品/服务的高质高效输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七、问题及建议pmp.mypm.net
1、存在的问题项目管理者联盟
1)、项目建设运营中体制难以突破项目管理者联盟
智慧城市建设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投资、建设、运维、使用、监管的机制尚不健全。在投资和建设方面,由财政拨款投资,各部门各自为政,导致重复建设多、业务专用网建设水平不高、高效处理能力不强等;在运维方面,技术类、事务类等业务没有剥离,仍由政府部门内设机构直接负责,导致运维效果欠佳、效率不高;在新的商务模式创新方面,政府购买云服务的采购方式、政策保障、业务监管等尚未建立健全。项目管理者联盟
2)、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club.mypm.net
当前泛在网的建设进展慢、覆盖水平低;各类网络自成体系,相容性低、传输速度、质量不高;网络收费偏高,制约了各类业务物联网的使用与发展;业务专用网(传感网、专用物联网)建设落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重复建设大,小区入户重复率高,不利于家庭、社区物联网与骨干网的分别建设、有机对接和业务开发。项目管理者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