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私合营(PPP)项目后评价对于项目的成功实施以及其他类似PPP项目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项目后评价理论为指导,以一般建设项目为参照,对公私合营项目的后评价框架体系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给出了公私合营项目后评价的概念。其次,建立了公私合营项目后评价的框架体系,包括过程后评价、效益和影响后评价、公私合作后评价、可持续性后评价和综合后评价五个部分,重点对公私合作后评价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进行了说明。最后,论文给出了公私合营项目后评价的运行流程及成果反馈机制图。这对公私合营项目的后评价研究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service.mypm.net
1 引言pmp.mypm.net
公私合营项目一般投资规模大、回收时期长、相关利益主体众多,项目的建设实施和运营管理中面临很多风险。随着越来越多的公私合营项目进入到运营阶段,很有必要对公私合营项目进行后评价。当前对于公私合营项目的后评价研究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概念都没有界定清楚,因而公私合营项目后评价框架体系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blog.mypm.net
作者根据张三力对项目后评价的概念[1],认为公私合营项目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处于稳定运营期的公私合营项目的前期策划、投融资及建设的实施过程等进行总结,对项目当前运营的状况、监管的执行、风险的分担等进行分析,对项目长期的效益、影响和可持续性等进行预测;将获取的信息、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等反馈给有关决策和执行人员,从而达到成功实施公私合营项目的目的。talent.mypm.net
2 公私合营项目后评价的时机选择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
公私合营项目一般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准备阶段、招标阶段、融资阶段和实施阶段。这与一般建设项目并无本质区别,所以后评价时点也是选择在项目进入稳定运营期后进行。对于某些公私合营项目如BOT项目,特许期限结束后项目的经营管理权会移交给政府,这个时间点必须要认真考虑。为了将两者区别开来,这里引入了一个概念——项目后期评价。它是指在项目移交之后对项目所进行的运营管理、效益、影响等方面的评价,侧重考察移交前后的差别及项目后期的效益和影响。项目后期评价的时点在项目移交之后,而项目后评价的时点介于开始稳定运营和移交时刻之间。一般来讲,对于一个特许权期限为30年的项目,后评价时点可以选为特许权期限的10%,即运营三年之后的第四年开始。值得说明的是,不同方面或层次的项目后评价对时点的要求可能不同,比如对于项目过程后评价,只要在运营之后就可以;而对于项目影响后评价,则宜在项目运营一段时间之后进行。从图1可以看到公私合营项目的后评价时点。bbs.mypm.net
项目管理者联盟
3 公私合营项目后评价的框架体系项目管理者联盟
我国开展项目后评价的时间还比较短,对公私合营项目的后评价目前还很少涉及。即便有所涉及,也只是针对某个方面进行后评价,或是将一般建设项目的后评价照搬到公私合营项目上来,缺乏从整体上建立适合公私合营项目后评价体系框架的研究。因此,有必要针对公私合营项目后评价的特点,对现有建设项目后评价体系进行改进,建立科学、合理的公私合营项目后评价体系。这里根据已有的建设项目后评价体系,并结合公私合营项目后评价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建立了公私合营项目的后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在图2中,公私合营项目后评价框架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三部分:反映项目层面的过程后评价,反映项目对外界作用的效益和影响后评价,以及反映项目最核心特征的公私合作后评价。可持续性后评价并不作为与过程后评价并列的基本内容,它是以三者为基础,从可持续性这一方面来考察项目。而综合后评价是在更高的角度,综合全面地评价项目是否成功,是一种更为抽象的后评价。图中用虚线将他们进行了区分。training.mypm.net
3.1 过程后评价项目管理者联盟
公私合营项目过程后评价与一般建设项目并无太大区别。它可分为三部分:前期工作后评价、建设施工后评价和运营管理后评价。其中前期工作和建设实施在后评价时点已经结束,后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总结经验。而运营管理正在进行中,后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和认识当前运营的状态。过程后评价应贯穿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以便督促项目实施、收集项目有关信息,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各种问题,为建设和运营管理单位提供帮助。不仅如此,还要选择对项目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真正达到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目的。公私合营项目过程后评价的主要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与一般建设项目过程后评价基本相同。项目管理者联盟
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项目管理者联盟
3.2 效益和影响后评价项目管理者联盟
公私合营项目效益和影响后评价可分解为经济效益后评价、社会影响后评价和环境影响后评价三部分。在现有建设项目后评价体系中,效益后评价和影响后评价的内容显得比较混乱。这主要是因为效益和影响的内涵往往交织在一起,难以界定清楚。尤其表现在效益后评价中的国民经济后评价和影响后评价中的社会经济影响后评价的评价内容发生重叠,并且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某些内容由于采用货币化结果表示,也常被归纳到国民经济后评价中,这造成了内容体系上的混乱。作者认为不宜依据效益和影响的字面意义来制定其应包括的评价内容,而应从具体的评价角度和方法上制定评价内容。如将所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效益成本的内容纳入到经济效益后评价中去,使得影响后评价只涉及到社会学和环境学的相关内容。项目管理培训
公私合营项目的经济效益不仅体现在其自身具有盈利性,更重要的是大部分项目外部效益十分显著,具有种类繁多、难以辨析的特点,目前对此尚无完整、统一的认识。经济效益后评价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包括财务后评价和国民经济后评价两部分内容,分别从项目财务角度和国家或地区整体角度进行分析。项目管理者联盟
公私合营项目的社会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内部,包括文化、交通、安全、生活等各个方面。作者认为,社会影响后评价是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在项目后评价中的实际应用,注重“以人为本”。国内外的研究多是与国民经济后评价和环境影响后评价结合在一起,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和评价内容上的重叠。为避免与国民经济后评价和环境影响后评价相重复,应单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设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项目经理圈子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以环境学为理论基础,研究公私合营项目对城市环境和资源的影响。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具有社会问题的根源,且评价方法中有环境经济评价的内容,因此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内容容易和国民经济后评价和社会经济影响后评价相重叠。为避免重复,环境影响后评价应只从环境学的角度进行评估和计算。公私合营项目的环境影响主要发生在建设施工阶段和运营管理阶段,后评价的主要内容根据具体项目而定。项目管理者联盟
重新界定的三类后评价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已有学者[2]给出,这里不再赘述。
3.3 公私合作后评价talent.mypm.net
公私合营项目参与方众多,不同参与方的关注点、利益偏好都不相同,这使得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比较困难,而这恰恰也是项目成败的关键。一般来说,在项目立项之后,如果采用公私合营模式,就决定了项目的进展是随着各参与主体之间利益和矛盾的逐步解决而发展的。在招标阶段,政府部门会主导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随着特许权协议的签订,政府部分和私营机构建立起最基础的分担机制。在融资阶段,随着贷款协议等一系列协议的签订,利益和风险分担机制就基本形成了。在施工实施阶段,这种利益和风险的分担主要表现在建筑承包商、建筑材料设备供应商和项目公司之间。项目开始运营之后,项目公司的工作主要是运营和维护已有项目,政府主要是对价格进行监管和制定相关政策。具体运营过程中很可能出现之前所预期到的风险,也可能出现没有预料到的风险。面对风险,政府和私人部门是否严格按照协议来进行承担;或者协议上未明确规定由谁承担,实际情况该怎么处理,等等类似的问题,必然造成现实情况与之前制定的风险分担机制不尽符合。为保证项目成功进行,及时化解实际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有必要对公私合作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公私合营项目成功的关键是有效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机制[3]。因此有必要对项目实际的风险分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其次,公私合作的核心是特许权协议。但协议的签订在项目开工之前就已完成,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协议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或者协议中的条款双方认为对解决实际问题不合适,都可能需要重新磋商,针对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这样特许权协议可能会出现补充协议或者本身会出现改动等等,这都需要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再次,由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本身的准公共属性,注定了项目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它必须要满足一定的公益性要求,而这必须要有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支持。因此,监管体系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下面将具体分析三个方面后评价所包含的内容。项目管理培训
3.3.1 风险分担后评价blog.mypm.net
风险分担后评价是指公私合营项目在进入稳定运营期后,项目从特许权协议正式签订开始到后评价时点之间所实际发生的风险本身、风险的实际应对情况及风险带来的影响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风险后评价中有一部分风险是在预期范围之内,这部分的评价重点在于是否按照之前的风险分担机制在执行,考察偏离性;另一部分风险可能在预期之外,这部分评价的重点在于公私双方对风险的承担情况,考察的是合理性。项目管理者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