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对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实施6号令,对审计项目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是新形势下审计发展的要求。要通过会议强调、专题讨论、实践锻炼等形式使审计人员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识,使审计人员逐步克服旧习惯和定式的制约,从思想上接受并认可,变“要我执行”为“我要执行”。项目管理者联盟
2.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审计机关要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注重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通过对现有审计人员的系统培训,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的宏观全局意识和专业水准,提高审计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批既懂财会知识,又懂经济管理、法律和计算机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改善现有人员的组成结构和知识结构。项目管理者联盟
3.继续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严谨细致、提高质量”年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对于每一位审计人员来说,保持严谨细致、提高质量的工作作风是一项基本的要求,这项要求必须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有丝毫的松懈。项目管理者联盟
(二)资源项目管理者联盟
1.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引入竞争机制,通过采取审计组长任职资格制、审计组长竞岗制等有效的方法,从人员素质控制上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同时,打破科室界限,统筹安排审计工作任务;充分考虑人力资源与审计项目的最优结合,注重“因事择人”。项目管理者联盟
2.正确处理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关系。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负有指导和监督的职能。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这一职能,正确处理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关系。通过内审协会平台,通过对社会审计报告的核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通过有选择地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成果,充分利用两者的人力、物力资源,实现资源互补、成果共享。项目管理者联盟
3.加快审计基础数据库建设。重点做好审计工作法规库、审计专家经验库、审计对象数据库的建设,特别是地方审计法规库的建设,不断更新和完善数据库内容,为审计实施提供有效支持。项目管理者联盟
(三)方法blog.mypm.net
1.科学立项。审计机关应加强立项前的调查研究,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征询了解党委政府的工作需求以及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同时,重视审计项目立项论证,充分考虑项目的全面性、项目的影响程度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审计项目本身的问题。项目管理者联盟
2.学习掌握新的审计方法。应通过学习培训,使审计人员尽快熟练掌握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等先进审计技术方法,强调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确定审计检查的重点和检查的深度、广度,实现传统审计技术与现代审计技术的结合。使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的审计方法,逐步转向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项目管理者联盟
3.切实提高审计技术手段。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实践是关键。审计机关在强化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应要求凡具备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条件的项目,都必须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同时,着力营造氛围,强化考核力度,通过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使计算机审计技术在审计机关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过程中切实发挥积极作用。项目管理者联盟
4.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水平。首先要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使审计报告做到通俗易懂、重点突出、评价恰当、建议可行。再者,高度重视审计结束后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善于把历史的、局部的、零散的审计资料,按照一定的目的整合起来,通过去粗取精,归纳分析,加工提炼,在更高的层次和更高的质量上再现审计的成果。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四)机制项目管理者联盟
1.建立二级复核和三级复核相结合的制度。对于部门负责人担任审计组长的项目,可以明确实行二级复核,即审计组组长和审计组成员之间的复核、法制专职复核人员对审计组的复核。对于其他项目,由于审计组所在部门还有代拟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的职责,所以还是按6号令要求实行三级复核。使复核工作不至于成为一种形式,使责任能够真正落到实处。项目管理培训
2.明确6号令关于审计责任的划分同样适用于基层审计机关。6号令虽然规定了各层次、各环节人员需要完成不同的工作,但并没有规定一人不可以身兼“二职”或“三职”。6号令中的审计组长本身就是身兼“二职”,需要承担审计组长和审计组成员的双重职责。基层审计机关限于人员力量,可以一人身兼“三职”,但要明确责任同样是三重的。项目管理者联盟
3.开展审计项目后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审计机关应积极开展审计项目后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审计项目后评估,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水平,真正实现审计项目PDCA循环的检查和处置改进环节。项目管理者联盟
4.对责任追究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上级审计机关应制定进行责任追究的具体规定,对如何评估质量责任、如何确定责任的轻重,同一问题怎样相应追究各环节、各层次责任,应具体加以明确,以便于基层审计机关操作。项目管理者联盟 项目管理者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