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变政府职能,发挥主导、监督作用。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职能范围的合理界定,克服由于社会管理者这一特殊身份发生“越位”或“缺位”而对市场机制的干扰,粘合政府自身与市场、社会的优势力量。主导作用的重心则是创造优良的制度、监管和政策环境,防止商业资本逐利的本性反增加合作的风险,损害服务对象的利益,真正实现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多赢。项目经理博客
(二)转变发展理念,“福利化”与“产业化”相结合。把机构养老服务简单界定为福利事业,其低偿甚至无偿的收费标准,不利于吸引非营利组织尤其是私营资本的进入。只有树立福利化与产业化有机结合的理念,在保证机构养老服务公益性基础的前提下,拓展多层次的发展,将其置于整个养老产业的市场格局中,才有利于建立供需平衡的机构养老服务市场,为PPP模式引入机构养老服务奠定合作的基础。
(三)转变思维定式,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契约精神是PPP运作的基石,而契约精神的实质就是法治。在PPP搭建的平台中,政府与市场、社会都是以平等的市场主体身份彼此合作,所以政府必须转变作为社会管理者特殊身份的角色,不滥用行政特权,依法履约。为保障各方主体权益,契约的达成又必须以公共法律为依据,同时为避免法律空白带来的改革创新中的政策风险,必须加快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的步伐,增强投资主体的信心。项目管理者联盟
五、对我省PPP模式运用于机构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项目管理论坛
(一)转变角色定位,厘定公共财政在PPP模式中的关键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说,PPP模式的广泛大力推广是公共财政职能更好实现的技术途径。在依法理财和现代契约精神的前提下,由于公共财政部门在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和运营中的职责主要集中在资金投入、财务动态管理、全过程绩效评价、公共财产管理及履行出资人职责方面,因而常被赋予核心话语权。在项目发起的融资阶段,财政部门应发挥主导性,关注项目预算、资产配置、财务评价,尤其在项目融资未完全到位而财政大量投入的情况。在项目运营阶段,像养老这类公共服务类项目,公共行政资源和私人市场机制的整合是PPP模式实施的一大难点,因为实际运营直接涉及公共服务定价、成本收益分配及公共目标实现,所以此时财政部门应着重关注在既有财政体制下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如何与PPP模式协调。
风险管控是PPP模式运用的重中之重,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养老服务业的特殊性,其面临诸多方面的风险,而在众多风险之中,财政部门应把握两大问题:一是为项目提供信用担保或有限担保而引致的或有负债要进行有效管理;二是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隔离商业风险向公共财政风险的渗透。与此同时,养老服务收费的指导价或最高限价政策可能带来社会认可度低进而导致供给失衡的市场风险,财政部门应该从技术上对此担责,以动态成本基于市场价格机制测算合理的定价区间,既保证合理的资本回报率也能保证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项目管理者联盟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PP模式的应用应科学审慎。PPP模式的具体应用没有一层不变的模板,随着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合作程度加深,建议对已有养老机构和新建、扩建养老机构应分类综合考虑各种环境、风险特征,设计不同的应用项目。譬如,对已有养老机构可以采用购买服务和租赁的方式,达到盘活已经机构硬件存量、提高服务效率质量的目的。对一些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养老机构,更可以通过投入资金方式的变化,通过竞争性招标更新管理服务主体,通过与非公共部门签订机制设计的合同,来改变公办养老机构管理效率低的现状。项目经理博客
对于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养老机构,可以在原有以项目公司为载体如BOO、DBOT、DBFOT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综合考虑合同风险、合规风险,不同程度地引入PPP模式的技术理念,在具体项目的设计、融资、建设、运营、和转让中实现风险分散和效益最大化。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三)加强政策扶持,调动私营部门参与积极性。一是建立专项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用于养老机构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时的贷款担保和利息补贴。二是根据福利化和产业化的养老机构进行侧重点不同的分类税收优惠,同时对社会或企业的捐赠进行抵税或融于褒奖。三是在土地政策方面进行合理的用地规划,尽量通过行政划拨和低价出售来降低私营部门参与成本。此外可以加强机构养服务品牌建设,加强债券和股权融资的方式拓展资金实力。项目管理者联盟
此外,调动私营资本参与的一个难点是针对托底性的养老机构建设而言,建议在传统招投标吸引私营资本进入建设、运营、移交的基础上可以创新模式,不移交而由私营部门建设,公共部门租赁交租金的形式收回投资。租金则由政策收费和政府补助构成。同时允许运营方通过差异化服务收回投资。项目管理者联盟 项目管理者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