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考虑到我国关系倾向型的交易文化背景及项目交易的一次性博弈特征,确定工程项目承包人可信任要素的研究包括3个方面:blog.mypm.net
(1)廓清承包人可信任要素的一般集合。现阶段,工程项目承包人可信任要素的研究遍布于不同文化体系,信任的情景依赖特征降低了现有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因此,有必要在众多初始信任的影响因子中寻找影响发包人初始信任水平的显着性因素。为了达到净化承包人可信任要素、建立一般性要素集合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现有工程项目承包人可信任要素的文献进行文本分析,利用聚类分析法筛选出适用于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基础性要素,进而构建承包人可信任要素的一般集合。www.mypm.net
(2)识别我国交易文化背景下承包人可信任要素的初始集合。基于对我国关系文化的考量,需要对承包人可信任要素的初始集合进行再补充。由于此类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本文将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利用焦点小组(focus group)对受试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收集数据,并以三层编码迭代的方式,筛选出我国交易文化背景下承包人可信任要素的初始集合。项目管理者联盟
(3)构建工程项目承包人可信任要素集合并采用因子分析法验证假设结果。结合研究(1)与研究(2)的分析结果,构建工程项目承包人可信任要素集合,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检验。将上述承包人可信任要素设计为量表,通过向受试者分发量表获取数据。基于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通过因子载荷分析对观测变量提取公共因子,验证概念模型的各个构面并选择载荷较大、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变量作为承包人可信任要素的关键因子。项目管理培训
3.2 基于PKI的推荐信任传递模型构建项目管理者联盟
在工程项目中企业主体间存在跨项目合作,因此企业价值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相互联系。项目管理者联盟
不同项目之间的价值链存在一定联系,构成工程项目领域的价值链系统,系统中存在大量参与方合作以及推荐信任的传递。同时,政府资质评级制度也为工程项目中推荐信任的传递提供了构建公共密钥基础设施(PKI)平台的基础。鉴于此,本研究首先明确基于价值链的工程项目信任传递主体,其次植入PKI,构建工程项目推荐信任传递理论模型,最后利用多案例分析法,对上述假设进行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包括:blog.mypm.net
(1)识别基于价值链的工程项目信任传递主体。工程项目中的价值链是指工程项目各参与方为实现项目价值而进行互动、信息传递所形成的路径与轨迹,项目价值也随着各方合作而逐渐形成。价值链包括每个阶段各参与方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也就是各参与方之间的信任传递路径。由于工程项目建设存在周期性,不同阶段的参与方存在差异性。考虑到价值链的整体性、连贯性及利益相关者的核心构成,本研究初步选定发包人、承包人、设计人与咨询人、政府资质认证部门作为工程项目信任传递主体,需通过结构性访谈加以验证。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
(2)植入PKI,构建工程项目推荐信任传递模型。研究发现,在工程项目领域内政府部门发挥着与电子商务领域内PKI相似的支持作用,为推荐信任的间接传递提供了基石。考虑到工程项目的结构网络化与参与主体的关系复杂性,同时植入工程项目的政府资质评审部门作为PKI主体,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构建工程项目的社会网络模型,通过网络密度测量项目网络密度,通过中心性测量项目各参与方处于网络中心的程度,进而构建工程项目推荐信任传递模型。
(3)利用多案例分析法对上述模型进行验证。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首先对案例库中的种子案例进行案例内分析(Within-Case Analysis,WCA),全面反映所选案例推荐信任传递的不同方面;然后,在彼此独立的案例分析(WCA)基础上进行跨案例分析(Cross-Case Analysis,CCA),验证工程项目中推荐信任传递的核心要素框架是否成立,若有偏差,则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正度量模型。项目管理者联盟
3.3 合理的风险分担状态下承包人策略选择影响因子识别项目管理者联盟
面对发包人基于信任的合理风险分担,承包人策略选择的不确定性导致发包人信任两难。一方面,承包人可能采取积极互惠行为,即不利用合同漏洞;另一方面,承包人可能采取消极互惠行为,即利用合同漏洞,从而导致发包人受损。此时,必要的激励与约束是促使承包人选择有利于发包人利益策略的重要保障。项目管理者联盟
因此,亟需挖掘干扰承包人策略选择的影响因子,引导承包人选择有利于发包人利益的策略,为稳定发包人对承包人的积极预期提供保障。由于本研究涉及受试者的道德与品行,为了减少上述因素的干扰,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采用实验室研究方法,具体包括3方面内容:
(1)确定合同漏洞要素的集合。通过半结构性专家访谈、合同条件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确定合同漏洞要素的集合并进行编码,确定承包人可利用合同漏洞的调查问卷,通过已有研究成果以及问卷使用前的小样本预测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形成最终电子调查问卷。service.mypm.net
(2)构 建 基 于“刺 激—机 体—反 应”的 假 设 模 型。结合文献综述与半结构化化访谈方法,对合理风险分担前提下干扰承包人策略选择的影响因子进行探索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沿袭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归纳关键影响因子,将关键影响因子初步设定为风险合理状态、监管状态、承包人机会主义行为的收益、无约束条件4类,作为后续实验室研究的行为刺激源。最后,建立影响因子与承包人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假设。项目管理者联盟
(3)行为实验检验假设模型。基于上述模型的假设,在实验室试验过程中向承包人提供4种刺激源,通过电子问卷反馈及眼动仪的信息采集,观测承包人的行为反应 (是否利用合同漏洞),揭示不同刺激源对承包人策略选择的影响。项目管理者联盟
4 分析与总结项目管理者联盟
以往同类研究多关注信任两难问题改善中受信者的信息披露,以承包人可信任要素的甄别作为核心研究导向,部分研究开始关注推荐信任间接传递的积极作用,但对发包人未来预期的忽视降低了信任形成的可保障性,使得发包人陷入信任两难境地。基于此,本文将信息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嵌入信任两难问题改善的研究思路中,以工程项目发包人风险分担决策困境作为信任两难的外显化表征,向前拓展工程项目承包人信息披露的内容与传递路径,向后探索抑制承包人道德风险行为的影响因子,为发包人积极预期的形成提供保障,从而构建工程项目发包人信任两难问题改善的理论研究框架,实现改善目标。项目管理者联盟
此外,本研究基于情境嵌入的模拟仿真实验,为精确分析工程项目组织中的决策行为提供了量化研究范式。一方面,植入行为科学研究的基于仪器辅助的人机互动实验室研究范式,使精确评价工程项目发承包双方的行为数据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构建模拟仿真实验室环境下的数据采集、处理及分析的集成化模块,具体包括:基于工程实践最优投影(Optimal Projection)的受访者焦点小组(Focus Group)筛选可靠性保障模块;基于数据可靠性增长的情景嵌入式半结构性访谈过程设计模块;基于模拟现场(Project Scenario Simula-tion)的实验室仿真研究可靠性保障模块。项目管理者联盟
本研究的结果可应用于:项目管理者联盟
(1)在辨识出工程项目发包人对承包人可信任关键因素的基础上,集成要素评价指标,最终为优化资格预审要素提供支持。通过完善资格预审中的评价内容,利于承包人对关键可信任要素的认知,并向此方向发展。项目管理培训
(2)基于研究建立的推荐信任传递模型,运用信息扩散理论的推理方法,确定基于PKI的潜在信任信息发布主体(资质认证部门与工程项目其它主体)、信任信息发布要素及信息沟通渠道,最终实现基于PKI的建筑市场诚信平台优化。
(3)整理承包人的实验结果及试验后的回访内容,提出对承包人的激励与约束方案,进而优化合同保障方案,推动承包人选择安分守己甚至投桃报李的策略。项目管理者联盟
参考文献:项目管理者联盟
[1]王孟钧,张镇森.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网络形成机理与运行机制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11,13(8):62-66.项目经理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