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的不断普及与应用,社会信息化进一步深入, IT在各类社会组织运营中的重要性日趋提升,越来越依赖IT建立的信息系统,使其信息处理过程自动化,进而实现运营管理最优化。然而,现代的组织信息化工作越来越趋于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基于大型信息系统的IT项目越来越复杂,它们在给社会组织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企业在实施其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项目时,所面临的费用超支、工期超时、质量低下乃至最终失败等问题,给企业带来了损失和负面影响。实施像ERP这样的IT项目,不仅对高新技术有很高的依赖性,同时系统实施与集成涉及企业内外的方方面面,更需要解决技术与管理的融合问题。项目管理者联盟
IT项目所特有的复杂性和更高的不确定性(风险),促使着来自企业、研究机构、业界等不同的人从实践、理论等不同视角,探索和分析影响IT项目成功实施的因素。其中,很多人从避免失败的角度,运用大量实证或非实证的方法,探讨IT项目实施的风险因素及其管理办法。如贾素玲等从理论角度探讨了IT项目风险管理成功模式,指出风险管理成功基于4大关键因素P2I2:人(Person)、过程(Process)、基础结构(Infrastructure)和实施(Implementation)。业界知名的Symantec公司在其发布的“IT风险管理报告”中,通过大量实证调查和分析,把IT风险归为安全性、可用性、效能和法规遵循4大类,并强调指出“财务和客户关系管理流程所带来的IT风险最高”。另一些人则是从分析成功的角度,探讨IT项目关键成功因素。如孙涛提出了一个研究工具(CITPEVS),分析中国IT项目成功标准与关键成功因素,用以揭示中国IT项目成功规律;翟丽等从项目管理角度,提出“IS/IT项目关键成功因素理论模型”,并辅以实证分析。但总的来说,对于迅速变化且不断深化的信息化实践而言,人们还处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探索中。一方面,这是因为IT发展变化过快,相应的IT项目管理学科尚未发展成熟;另一方面,由于实施IT项目的复杂性,很难形成规范统一而具有普适意义的理论,通常需要人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导致大量实证分析研究的出现。为此,笔者结合当前我国信息化实践,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就我国企事业单位实施IT项目的关键成功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对现有的一些理论进行验证和补充,并对信息化实践有所启示和帮助。项目管理者联盟
1 IT项目实施关键成功因素及风险因素PgMp.mypm.net
1.1 关键成功因素项目管理者联盟
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SuccessFactor,CSF或Key SuccessFactor,KSF)的相关概念最早由美国制度经济学家JohnR. Commons于1934年提出,后逐步成为了一种管理的理念和方法[8]。简单来讲,CSF就是为了使组织获得更高的收益,需要特别关注、并且给予有效的管理的环节或因素。CSF并非影响项目成功的全部因素,而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少数因素,当管理者无暇综合全面顾及到所有因素时,可以将管理重心放在CSF上。Boynton等研究认为,CSF不仅是一种概念,还是一种管理方法或机制。那就是通过对少数几个关键成功因素的分析、确认、管理和持续控制,来有效地完成管理目标。同时,CSF还是一种研究框架,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少数几个关键因素的观察和分析,有效地获得研究本质,而没有必要考察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众所周知,CSF法是信息系统规划一个重要方法,其核心思想就是在众多相关因素中识别并分析关键成功因素,以形成对复杂管理问题的有效指导。项目管理者联盟
1.2 风险因素项目管理者联盟
辨识实施IT项目的风险因素是进行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的基础。过去20年,由于IT项目失败的几率较高,所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的方法(文献归纳、专家讨论等)探讨IT项目风险因素辨识问题,然后结合调查分析、案例研究等实证方法加以分析和验证。方德英等把风险识别方法用内涵-外延2维度加以概括,从内涵上分为经验型和知识型两类,而从外延上分为结构型和非结构型两类。根据IT项目风险源的统计一般性,建立风险源清单或分类树等框架,再辅以调查方法,形成具有一定针对性的风险因素指标树。从内容上看,风险辨识工作可通过因素研究、过程研究和组织研究等多方面开展。如冯楠等、刘汕等、赵宏霞等分别总结的不同风险类别及风险指标等,都是从因素研究方面入手的;而基于IT治理的CO-BIT模型,利用4大领域、34个IT流程、318个控制目标,从过程的角度全面揭示了IT项目实施风险因素;方德英从组织管理和制度保障角度,探讨IT项目风险管理的保障体系;翟丽等则从项目管理角度,把项目支持(因素)、项目生命周期(过程)和项目干系人(组织)3方面综合考虑,建立了3方面65个因素的指标树。笔者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处于IT项目开发建设上升期),选择了项目开发、组织管理与外部环境等方面的16大类风险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来进行IT项目风险管理关键成功因素的实证分析研究。项目管理者联盟
2 问卷调查及其分析项目管理者联盟
2.1 问卷设计项目管理者联盟
为了结合我国当前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实际,有针对性地找出影响IT项目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笔者设计了关于IT项目风险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包含2个部分:第1部分是调查人(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单位概况和信息化情况;第2部分是关于IT项目实施16类风险因素的问题。其中,对每个因素的风险程度的陈述采用Likert5分计量尺度进行评分,“1”表示该因素风险程度最低,“5”则表示该因素风险程度最高,其他分数依此类推。项目管理者联盟
2.2 问卷发放及其信度分析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问卷调查对象选择了2008年参加企业信息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学员,他们大多来自我国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的从业实践经验,许多是企业的CIO或IT项目管理者。调查中,采用发放书面问卷直接笔答的方式,使问卷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得到保障。调查分2次,共发放138份,回收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为85.51%。
根据Guisford的观点[16],问卷数据的Gronbach’sAlpha≤0.35为低信度, 0. 350. 70为高信度。利用统计软件SPSS16.0,经计算后得到问卷的Gronbach’sAlpha值为0.80,因此该问卷的信度较高,是有效的。项目管理者联盟
2.3 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项目管理者联盟
所有因素得分的均值都大于2.70,得分较高,即调查人员对所列16类风险因素有较高的认同。其中,“业务流程重组”因素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管理变革的风险”,这说明在实施一个IT项目的过程中,组织内发展和过程管理的变更对于项目的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处于第3位的是“沟通不畅的风险”,由于IT项目不确定性比较高,所以,确定明确的项目目标和通过项目团队内部、团队成员与用户之间有效沟通来进一步明项目经理圈子
确项目范围就显得非常重要;排在第4位的是“项目开发模式”,这说明选择适宜的开发模式(外包、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等)也可以有效地提高项目成功率;排在最后2位的是“系统升级和维护”和“自身产业发展方向”,这说明调查人对它们的重要性认同较低。项目管理者联盟
事实上,由于因素间最大分差不超过0. 80,同时因素间存在着相关性(KMO检验值为0. 72>0. 70,较适合作因子分析),为了识别和分析影响IT项目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极大旋转的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特征根超过1的4个主要因子,经过方差极大旋转后较好地反映了影响IT项目实施的4个关键成功因素:项目开发综合因子(第1因子)、组织管理综合因子(第2因子)、运行维护综合因子(第3因子)和环境综合因子(第4因子)。这4个主因子基本涵盖了原有16个因素(除14号因素的因子负荷略小于0.50外,其他因子负荷均大于0. 50,并明显占优),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调查人对IT项目实施关键成功因素的认知。bbs.mypm.net
3 结论与讨论项目管理者联盟
(1)在文献学习的基础上,选择影响IT项目实施的16大类风险因素进行了CSF实证分析研究。通过对一线IT从业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归纳了4个影响IT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综合因子,它们分别为:项目开发综合因子、组织管理综合因子、运行维护综合因子和环境综合因子。项目经理圈子
(2)“项目开发”和“组织管理”为第1、2综合因子,有2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此次调查的受访人是参加企业信息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学员,他们大多是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员,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背景,所以,对“项目开发”有明显的偏好;其次,此次受访人的单位大多为制造业、建筑业、电力能源等传统行业,比起信息化发展较好的金融、电信业,这些行业正处于信息化项目建设期,大量的项目开发(建设)任务,以及项目实施中所面临的“业务流程重组”、“管理变革”的阻力,也从客观上使他们更重视开发和组织管理。这基本符合处于上升期的中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3)由于IT项目的类型、组织环境特别是其信息化水平的不同,很难有统一而普适的CSF模型,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实证分析,提供关于特定类型(如处于信息化上升期的传统行业)下CSF的辨识与分析,可为成功实施IT项目提供帮助。项目管理者联盟 项目管理者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