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联盟服务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收藏本站
返回网站首页 PgMP认证,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高端项目管理认证!大型项目与项目群管理Program Management全球权威认证


网站登录:会员 企业 专家 服务商
企业服务:PMP培训  内训课 公开课
工 具 箱:发表文章 提问题 发案例
首页动态 | 文库 | 下载 | 书架 | 访谈 | 专栏 | 专题 | 人才 | 培训 | 软件 | PMC 互动:活动 | 案例 | 问答 | 论坛 | 博客 | 圈子 
应用:基础工程软件制造活动研发  认证:PMPNPDPACPPgMPIPMPP2ISPMPIMCP建造师MPM  特色:热点奖项

PMI-ACP®认证

适合敏捷开发项目
敏捷项目管理最佳实践

网络课程

PMI-PBA®认证

重视项目商业分析
商业价值与需求分析能力

网络课程

NPDP®认证

产品管理国际认证
全球产品管理最佳实践

网络课

PMP®认证

单项目管理经典指南
年轻项目经理首选

北京 | 直播 | 录播

PgMP®认证

大型复杂项目全球标准
定位高级项目管理层

网络班

PfMP®认证

链接战略与项目
实现组织资源投资回报

全球直播

软考项目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计划 | 报名 | 经验

敏捷项目管理ACP认证培训
国际产品经理NPDP认证

产品研发管理 何以成功

作者:不详   提交人:[不详]   属性:提交人转载   发布时间:2006/3/22   点击:6888   【收藏本文

研发管理 何以成功 第三代研发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培训

 研发管理:CEO不可推卸的使命——第三代研发管理与中国企业的战略决策“除 了技术研发,中国别无选择。”当处于战略迷惘中的中国企业家们向迈克尔。波特索要良策时,战略大师给出的是这样一个简单到有些突兀的问答。bbs.mypm.net

  而这个卑之无甚高论的看法恰恰戳到了中国企业的痛处。那些正处于极度的战略焦灼,无所措手足的中国企业——比如凭贸工技经营思路一度风光无限目前却焦头烂额的联想,恰恰就是轻视技术研发并自鸣得意的企业典型代表式。一批正在黯淡下去的明星企业不得不承认,不管市场的道理有多少条,拥有过硬的研发能力是一条终究绕不过去的硬道理。以联想、海尔为代表的贸工技路线无可挽回地让位于以技术研发立业的“中华”(中兴、华为)路线。中国企业如果没有“两弹一星”的战略气势,“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终归是短暂的,“中国制造”是很难有真实的光荣与梦想。项目管理者联盟

  多年以来,中国“以市场换技术”之路推动工业的发展,但“以市场换技术”的美梦的破灭几乎在各个领域重复。比如,中国的汽车企业已经掉进了“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和“能力弱——依赖——越依赖——能力越弱”的双重怪圈。在IT领域,由于核心硬件、系统软件开发长期滞后,使得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进展缓慢。在工业、制造业领域,因为缺乏先进制造工艺技术装备的规模开发能力,谁来装备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pmp.mypm.net

  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说明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研发能力的差距。近15年来,外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在中国申请专利的比例是6.4∶1.IT领域外国人在中国的发明专利占90%,计算机领域占70%,医药领域占60.5%,生物领域占87.3%,通信领域占92.2%.中国虽已经成为IT产业大国,但由于微处理器等关键技术为跨国公司所垄断,国内企业不得不面对产品采购成本高而附加值低的局面。bbs.mypm.net

  转向第三代研发管理模式项目管理者联盟

  “以土豆片换芯片”的“战略”越来越受到质疑。事实上,中国企业的研发意识正在觉醒。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近年来研发支出增长迅猛,1996年,中国的研发支出占GDP的0.6%,现在这个数字增长到1.1%.而在所有研发支出中,60%多的支出来自公司。中国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正在快速增长,企业的研发活动正在成为国家技术研发实力的主导力量。项目管理培训

  重视研发并大量投入是可喜的一步,是从“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创造”的基础。但仅有重视是远远不够的。service.mypm.net

  事实上,很多企业对研发避而远之,并不可以完全归结为经营思路上投机取巧和好逸恶劳。如果研发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话,很多企业也会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让企业在研发面前望而却步的是,研发的投入和产出之间关系巨大的不确定性。研发既可能是福音,也可能是麻烦或灾难的渊薮。在很多人看来,研发对于企业来说,就像是一匹性情狂野的烈马,如果驾驭得好,它就是一匹让企业在市场上所向披靡的良马,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驯服它,它可能让企业头破血流甚至带来灭顶之灾。面对这样的烈马,很多企业宁可掉头转向虽然迟钝、乏力但性情温顺的驽马。blog.mypm.net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人意识到要想做强必须重视研发的时候,如何驯服这样一匹烈马,即如何实现成功的研发管理,就成为他们共同的焦虑。项目经理博客

  我们在调查中接触到上海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这家企业的一个研发人员有一天突然感到,要想提高企业的效益,企业的化工产品组合就必须彻底改变。于是他得到了几个项目助手,花了5个月的时间研讨并制作项目建议书。建议书提出,要在2年的时间内进行应用方案的研究试验来检验他的研究假设。该项目估算大概要1000万人民币,其中包括建试验工厂的费用。项目管理者联盟

  经过管理层审议,建议通过了。研发进行得还算顺利,试验工厂也建立起来了。试验得出的结论是,该项目是可行的,但该研发成果要想实现商品化,必须建立新的工厂,而建新工厂的成本是4~5亿元。项目管理者联盟

  此时,董事们和最高管理层开始抱怨这个项目为什么不早点被叫停——这个项目也许一开始就不应该上马,因为这个行业的市场的潜力无法保证这样的投资。blog.mypm.net

  单从研发本身来看,这是个成功的研发。但是,如果高层管理者一开始就评估研发成功后的结果,并从本公司战略的角度,要么拒绝投资这样的项目,要么在技术保证和财务运行的的前提下修整研发的技术目标,与企业的资源能力相配合,而不至于让1000万元研发经费打了水漂。项目管理者联盟

  不幸的是,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大手笔投入多少资金搞研发,两年后上报了科研结果,研发人员功成名就,但其研发成果说到底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尽管这个项目的成果还是被冠以“将来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多少多少”,但“公司目前财力无力推广”。项目管理者联盟

  很多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其实“非常重视研发”,它们不惜重金招聘优秀的技术人员,提供最好的研发设备,让他们工作在“有创造性”的空间里,然后CEO们等待研发团队拿出“杀手锏”式的产品,但具体是什么,企业并没有明确和迫切的预期。www.mypm.net

  这种对于研发的管理方式被称为“希望策略”。把一些聪明的人聚集起来,给他们足够的钱,希望通过提供资金、设备和时间,让科学家和工程师能够独立创造出新产品和新工艺,并能够转化为公司的利润和市场份额。这是工业社会20世纪50年代普遍采用的研发方法,也正是当下开始重视研发的中国企业还在采用的管理方法,通常被称为“第一代研发”。第一代研发模式最明显的特点是:企业把研发团队当作是一个“独立大队”,研发活动与企业的整体战略和企业整体资源缺乏关联。项目管理者联盟

  随着技术更新的日益缩短,知识成果商业化成本日益高昂,这种无为而治研发管理开始失效。国外很多公司早已抛弃了这种研发模式。项目管理者联盟

  代之而起的是这样一种注意研发部门与业务部门互动的研发模式。一般由业务部门提出需求,研发部门寻找满足这种需求的方案。研发活动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部分,但研发部门的角色仍然是配合性和服务性的。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并不指望研发成果能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做出决定性的贡献。换言之,研发的作用被定位于“锦上添花”,定位于技术支持。在技术发展成熟的产业(比如钢铁业),或采取技术跟随战略的企业,大都采用这种研发模式。项目管理者联盟

  然而,在技术处于快速成长期,产品生命周期短暂,竞争态势呈现为快鱼吃慢鱼的产业,这种研发模式显然是不适用的。显然,对正在谋求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中上移的中国企业,这种研发模式也是不适用的。项目管理者联盟

  适合这类企业的研发模式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代研发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研发活动已经成为企业整体战略必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关键性的部分。一方面,企业的研发活动有明确的策略用心,另一方面,企业在制定战略的时候,是以充分考量企业的研发预期、研发能力为前提的。这就是说,研发不仅仅是企业的管理者(正确地做事)关心的事情,而且是企业的领导者(做正确的事)关心的事情。说得极端一点,研发就是战略,战略就是研发,在这种企业中,一个不关心、不了解研发的领导者是一个不合格的领导者。在第三代研发模式下,研发活动是企业基本的经营活动之一。对于重要的研发项目,企业会建立跨部门的项目团队,由公司高层来直接领导重大的技术创新活动。研发活动与企业整体的流程作业融为一体,研发部门与所有其它功能部门的关系极为密切,技术创新成为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pmp.mypm.net

  “缺乏核心技术”是中国企业共同的困境。但重视研发,成功地管理研发,以谋求核心竞争力,并不意味着企业要拥有核心竞争力就只能拥有核心技术。戴尔就是最显著的例子。一个公司取得成功关键并不在于它掌握了或者垄断了什么技术,而在于它如何非常快地使用了该技术,利用这种技术来创造价值,创造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blog.mypm.net

  最重要的是,企业要根据商业生态的变化,确定研发的节奏和旋律:何时、在何种产品上采用何种研发。“贸工技”的思路有其合理性,但这种思路更有其致命点:暂时的巨大成功使企业忘记这种策略有效性的“生命周期”,在贸易成功的狂喜中忘记了“工”,更忘记了“贸”,对市场气候的变化缺乏敏锐的感知,直至寒冬降临才如梦初醒。www.mypm.net

  与这些企业相反,在研发战略上被中国企业奉为楷模的三星,总是对自己眼下赚钱的产品会在某一天突然变成“枯木”有清醒的意识。在采摘果实的同时,寻找“种子”产业,培植“苗圃”产业。三星的近年来的成功并一直保持强劲的势头,最重要的原因是三星认为研发不只是研发部门的事情,而是公司整体战略的基本要素,研发管理本质上是战略管理。项目管理者联盟

  因此,研发管理不只是从事研发的部门经理要关心的事情,而是企业的领导者和高管理人员的基本责任。能否成功地领导和管理研发活动,能否在巨大的研发投资与巨大的利润之间“飞夺卢定桥”,将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项目管理者联盟PMP认证中心
[发表评论]
本站热点
· 华师大CTO学院:科创生态建设与创新项
·宏发电声江玫瑰谈PgMP:“下好一盘棋”
·PgMP:交付能力与创造未来的项目管理方
·开放讲座|《项目组合管理与PfMP认证》
·开放讲座|项目组合管理与PfMP认证
·开放讲座|PgMP:项目管理思维与方法论
·开放讲座|《项目组合管理与PfMP认证》
·网络讲座|《项目组合管理与个人职业发展》
·开放讲座|《项目组合管理与PfMP认证》
栏目说明
    《文库》栏目为项目管理者联盟网站核心栏目,收录了十大行业项目管理文章5000余篇,囊括了项目管理五个阶段、九个知识领域的相关文章,是广大项目管理爱好者学习的知识库,欢迎大家发表原创文章、转贴文章,或直接发给编辑。须联盟会员且登陆后才能发表文章。
敏捷项目管理ACP培训
项目管理活动
活动QQ群:531390275
免费积累PDU,仅500人

2022年项目管理活动计划
2021活动精彩回顾
原创排行榜
 项目管理评论杂志 311 高扬 106
 乔东 100 项目管理 84
 高国伟 61 人月神话 60
 张为 59 郭致星 52
 蒋昕炜 46 肖杨 38
 曾伟强 37 潘德有 36
搜索文章
关键词:
行  业:
团 队   成 本   风 险   进 度
沟 通   采 购   质 量   合 同
更多>> 专题集锦

企业项目化管理

PMO实践与应用

如何处理项目客户关系

更多:
经理访谈
更多:
个人专栏

王树文

赵春明

高国伟

更多:
项目管理者联盟特刊
联盟特刊是对网站会员发行的内部刊物,刊物内容包括:案例及分析等,得到了会员好评。
电子期刊:
特刊下载:
2017合刊  2016合刊  2015合刊 
2014合刊  2010合刊  2009合刊 
2008合刊  2004合刊  2005合刊 
2006合刊  2007合刊       
施工企业管理
《施工企业管理》创刊于1986年1月,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主办,是反映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浏览往期:
建造师杂志
《建造师》杂志由清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主办,是中国面向建设企业管理人的高端杂志。
浏览往期:
更多>> 推荐文章
09-02·项目集管理:构想一种不同.
08-17·项目经理“催活儿”的正确.
08-17·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施工现.
08-17·进阶项目经理必备的复盘方.
08-17·项目管理协会PMI发布新人才
08-17·互联网大厂项目经理面试的.
08-17·项目经理要如何提高自己的.
08-17·管理改进中几个确实有用的.
08-17·项目经理提升职场能力的20.
06-14·项目经理搭建团队,需要看.
06-14·5A学员董雏:PMP取证重要,
06-14·成功管理能源项目的技巧和.
06-14·拥抱敏捷—计划发布与冲刺
06-14·从PMP到PgMP :不畏浮云遮.
06-14·这30+项目管理工具,优秀项
06-14·深度剖析项目管理五大痛点.
关于联盟 |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项目管理者联盟 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55250号-1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40号

如转载本站文章,必须于文章开头处注明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并注明原作者
PMI,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OPM3, PMBOK, PMP,PgMP,PfMP,PMI-ACP,PMI-PBA
and the PMI Registered Education Provider logo are registered trademarks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