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重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这样的时代背景就要求项目管理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与突破。与之呼应,在理论上研究项目管理的绿色化,可以保证项目管理在实现项目目标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本文先深入分析了绿色概念的兴起,剖析了它与项目管理过程的联系;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目前各种理论所缺乏的可操作性,提出了实施绿色化项目管理的实施框架。本文分析了框架的主要特征,描述了实施框架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过程。并以该框架指导绿色化项目管理的持续改进,有助于项目的实施者尽最大可能地实现绿色生态的综合目标。
关键词:绿色评价,绿色项目管理,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当前,人们日益关注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的共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如何管理好社会中难以计数的各种项目,就是需要面临的现实挑战。为了能够使项目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系统可持续性的综合考虑,就是势在必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绿色化的项目管理(简称:绿色项目管理Green Project Management,GPM)构成了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2 研究目的
各种项目在实施的全生命周期中会持续不断的对环境产生各种影响,为了对这些影响进行有效的追踪、监控和分析,从而最终实现绿色化评价的目标,构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绿色评价框架将是必要的。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所列:
回顾了有关项目管理绿色化的各种研究;
提出了针对项目管理实施全过程绿色化的评价模型框架;
分析了该评价框架的基本性质,并详细描述了其实施步骤;
3 研究现状
对于绿色化的管理,当前有许多中外学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目前对绿色化管理的研究主要还是局限在一般性管理的范围之中,而且是以定性研究为主。对于绿色项目管理过程的研究很少有人涉及,因此对于项目管理全过程绿色化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回顾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潘祥武等将生态管理的概念引入项目管理的研究范畴,分析了传统项目管理在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时所面临的挑战。付晓灵分析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绿色问题。白思俊等详细分析了中国在环境保护实践中与项目密切相关的两项内容,即“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其中,在国家环保局制定的《开发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定》中,规定了中国基本建设项目与环保管理的程序,如图一所示。
为了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需要在特定的阶段对项目进行评价,这其中就包含有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在日益提高。从过往研究可以发现,传统项目管理中的环境评价虽然伴随着项目管理理论一起发展,但是却从没有将对环境绿色的认识提高到系统性、综合集成的全过程研究这样一个高度。绿色项目管理评价框架的研究就是试图补充这方面的工作,为研究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项目管理者联盟
传统的项目管理基本上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和主人)的用途性管理,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绿色项目管理却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优先性,它强调不纯粹以人类(尤其是当代人)为中心,不纯粹以经济产品或服务为目的,要求优先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与后工业文明(或生态文明)相适应。
绿色项目管理要求考虑更广阔和深入的环境背景,传统的项目管理中也考虑环境问题,如污染的防治等,但往往只考虑到局部的小环境,而且不够深入;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性、服务功能则是在考虑之外的。传统的项目管理往往只涉及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而绿色项目管理要求更长久的时间跨度,要求考虑项目及其所提供产品或服务在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该项目对生态系统的更长远的可能影响,也就是将整个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有机的大系统来集成地考虑。绿色项目管理要求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强调在适当指导下,由公众来确定他们想要的情形(或共同的社会愿景),以公众的价值取向来确定绿色管理工作的目标。而传统的项目管理虽然在涉及环境问题时也要求公众参与,但公众是被动的象征性参与。
目前,在相关的研究领域中存在着诸多概念相互混淆的现象,例如:可持续、绿色、生态等。在很多研究中,这些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混用的,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细致的差别,在特定的场合是需要注意甄别的。本文将以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以绿色概念来连接所有的生态和谐的研究范畴。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评价框架的构建上,不再执着于区分这些细微的语义差别,而一致使用“绿色”这个概念。同时,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本文所讨论的项目可持续发展,并不与项目的一次性特征相矛盾,而是指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各方面要素的和谐与平衡。
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绿色项目管理(GPM)可以被理解为:根据绿色经济的要求,在传统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中融入绿色的概念,在项目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这个主要原则,采用一系列有效并可操作的评价、控制、分析、实施等方法,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管理,通过节约资源和控制污染,使每一个实施的项目能在科学、实用、合理、系统和集成的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绿色项目管理不是一个纯粹科学化的管理方式(这里并不是就艺术性而言),这主要是指绿色管理目标确定的外在性(往往有公众的价值选择决定),措施的实验性及结果的极不确定,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而传统的项目管理则具有更多的科学性。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对于绿色项目管理的研究多为定性的概念描述,整体的研究工作还处于知识的普及阶段。但是,随着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以及社会实践的迫切需求,对于绿色项目管理理论的量化科学研究有着进一步的要求。
针对以上各种绿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清楚地认识到在评价的准则方面,传统的项目管理主要是以经济或财务指标为评价准则(生态建设项目不在此列),生态外部性考虑极少。而绿色项目管理则要求一种综合评价准则,注重经济、生态和社会指标的融合。所以本文试图以系统性的思路,在坚持绿色化项目管理综合评价准则的原则下,提出了针对项目管理实施全过程绿色化的评价模型框架(Framework for Assessing Green Project Management,FAGPM)。
FAGPM的主要性质
指导性:对项目管理过程实施绿色化评价是FAGPM的主要任务;为此,FAGPM要开发、测量和监控一系列的绿色化指标变量。这些指标必须能够灵活、客观的反映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阶段的环境影响状态。
动态性:FAGPM是一个多个学科共同参与的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在项目管理的组织建设上必须配备有专业的团队来具体操作。FAGPM框架基于一个操作规范、组织健全、措施灵活的绿色项目管理系统,才能具备基础的构建和实施的条件。
可比性:框架的实施虽然可以对项目管理过程进行量化的评价,但单独对本身的这样一次评价,其结果并不能具有足够的解释力。因此,评价必须选择比较的参照系,一种是横向的与别的评价对象进行比较,另一种就是纵向的对自身系统在不同的时间阶段进行比较。由于项目管理过程总是具有唯一性,很难找到在各方面因素都类似的项目,因此本文着重讨论对项目管理过程进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
系统性:FAGPM要求用系统的、集成的思想来指导整个框架的建设。
局限性:FAGPM反映了绿色化的本质特征:平衡性、适应性、可靠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这些本质特征决定了FAGPM框架构建的基础。同时,框架的适用范围受项目类型的限制,本文讨论的主要涉及工程建设项目,对于其他类型的项目需要进一步研究。
4 FAGPM
FAGPM的逻辑结构
绿色化的本质特征指导FAGPM确定了评价对象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关键领域,进一步结合总体评价范围的划定,以及数据筛选条件,就可以设计出评价的指标集。FAGPM的逻辑结构如图二所示。
FAGPM的运行模式
FAGPM的运行模式是一个循环执行的持续改进过程。在每一个循环阶段中,它包含有六个基本步骤,如图三所示。
首先对当前的项目管理过程,按照绿色化的本质特征要求,进行全面分析。
对整个项目管理过程进行识别,包括对评价地理、时间范围的界定,以及周边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确定;
评价参照系统的确定,包括对参照系统中各过程的特征识别。
确定评价的关键属性。这里的关键属性指的就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能够反映绿色化本质特征的一些具体内容。对这些属性的识别有助于将抽象的绿色化概念具体化,因为它能够建立“绿色化”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并将这些不同的方面都整合到对项目管理过程的评价中。同时,对评价关键属性的识别也为设计关于环境、技术、经济、以及社会的各种可衡量的评价指标提供了指引。
设计评价指标集。由于关键属性充当了绿色化的本质特征与评价指标之间的连接器,所以对于评价的关键属性的识别已经为设计这样一组指标集奠定了基础。这里对于评价指标的设计是分为两次来完成的。首先,针对关键属性来充分的列举出所有代表显性或隐性的指标变量,以此来达到遴选完备性的目的;其次,再在上述结果中筛选出最终的可测量指标集。这些指标必须具有代表性,其数据也是稳健可靠的,并能最终反映GPM的方方面面。
量化分析指标数据。由于指标变量的不同,所以对于它们的度量和监测方法各不相同。有些定性的变量的度量问题就涉及到要对不同测度方法进行标准化,以便保证最终数据的客观、统一。即便如此,由于指标变量的单位不同,最后也要对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操作后,才能进行综合、集成的分析,提出评价结论。
综合集成分析结果。所有应有的数据在这个阶段进行整合,从而需要有定量的、定性的或两者混合使用的各种方法和工具来处理这些复杂的指标数据。通常包含有以下一些做法:
将所有的指标数据在表或矩阵中列出;
设定每一个指标的阈值和基值;
根据这些阈值和基值建立这些指标的标准化指数,这些指数可能是定量的,也可能是定性的设定值,或两者皆有;
用特定的评价分析方法处理这些指数,可以将这些指标变量用图表的方式形象的表达出来;
最后,综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为最后的决策提供支持。
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在这个步骤,将对此次循环的评价进行总结。比较现有过程与原有过程之间的区别,项目管理组织中的评价团队综合讨论和分析这些异同,并做出评价结论。同时,这个步骤也将对绿色项目管理过程提出新的建议和要求,从而引发下一轮评价活动的展开。这些建议有可能涉及对关键属性的更新、对于特定对象的指标变量进行替换、或其它影响项目管理过程的因素等等。
5 结论
对绿色项目管理(GPM)的研究,对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当前的一个紧迫的任务。为了满足这样的时代要求,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就是构建项目管理过程中绿色化的评价框架。这一框架的建立有助于识别不同项目在实施的管理过程中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各方面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改进绿色项目管理过程的实施效果。
绿色项目管理评价框架(FAGPM)是一个定性的实施方法论,它提供给项目管理的工作者一种应用方法和思路。FAGPM中对于评价指标的识别、测度和处理,经常是模糊和不精确的。在某些方面,对于指标数据的量化带有主观的成分。这些都为绿色项目管理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此外,还有一些问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无论是从环境、经济和社会的任何一个方面,对绿色项目管理本质的进一步系统性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从系统性、综合性、集成性的角度开展研究工作,就需要引入更好的方法和技术。当前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如何处理模糊不确切的关键评价指标,以及深入发现评价指标之间的内部关系;对于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选取是紧随其后的关键问题。
由于项目的唯一性,因此还需要关注如何深入分析绿色化本质与项目具体特点的联系,还有这些联系如何确定关键评价属性,以及用什么标准来设计评价指标集。
对于绿色化评价的精确度也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也就是说评价的量化结果以什么标准来说明绿色化的级别。
项目管理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因此最终的研究重点将是如何使绿色化评价与管理过程紧密结合,使其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并能指导工程实践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 Lamming R,Hampson J;The Environment as a Supply Chain Issue(J),British Journal of Mananagement,1996.7,45~62
[2] 贺恒信,祁明德;论人本管理的新发展—谈谈绿色管理;科学 · 经济 · 社会(J),2001.4,49~56
[3] 姜太平;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决策借鉴,2000.2,10~12
[4] Yan Wang,Richard K. Morgan,Mat Cashmore;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project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new law,old problems(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3(2003),543~579
[5] Odysseus G. Manoliadis;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indicators—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using compromise programming(J);Ecological Indicators 2(2002), 169~176,
[6] 潘祥武,张德贤,王琪;生态管理:传统项目管理应对挑战的新选择;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2.6,17~20
[7] 付晓灵;谈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绿色工程;工程建设与设计(J),2003.1,34~35
[8] 白思俊等;现代项目管理(上册);机械工业出版社(M);2002,269~271 项目管理者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