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人民日报》最近登了一篇文章,谈到全国高校的毕业生,2002年有四十五万大学生不能立即落实工作岗位,2003年将有六十万人不能很快地走向工作岗位,这就是今年大学生就业的状况。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如何在这万人过独木桥的格局中脱颖而出?如何才能不成为这六十万人中的一分子?这也是全社会在研究的重大问题。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要以就业为中心,调整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既要面向社会,又要面向未来,既要与市场需求挂钩,又要超脱于市场之上。具体地说,高等教育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club.mypm.net 一是学用挂钩。大学生就业难,就难在学校培养的人才结构,和社会所需要人才结构不统一。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高等学校要以市场需要为办学原则,学校的“产品”必须要“销”得出去。出现毕业生就业难,固然有经济社会方面的复杂原因,但教育部门也需承担一定的责任。高校不能只管把学生“招”进来,还要管好把毕业生“送”得出去,学以致用,学用挂钩,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深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等,从教育系统内部看,尤为突出的是专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毕业生就业。所以,深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是当务之急。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就业,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会在我国人力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又出现人力资源浪费。解决大学毕业生相对过剩的问题,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学科和专业方向定位好。因此,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要与市场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搞好高等教育科类、专业结构的调整工作,实现按需培养。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仍处于短缺状态,还是个“卖方”市场,广大青年关注更多的是“就学”机会,而不是未来的“就业”机会,所以高等学校不存在生源危机,开办的专业和学科总会有人来读,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忽视按需培养的问题。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高等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思想品德、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是从根本上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方略之一。学科专业结构的改革要在充分考虑教育内部规律的同时,特别注重教育外部的规律,即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当前,专业结构调整的突出薄弱环节是与市场的紧密联系不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强有力地推动建立与市场、社会相联系的专业设置新机制。同时,高等学校要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和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如北大、清华的“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实施的学生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重新调整专业的做法,西南交通大学“宽口径灵活专业方向”和海淀走读大学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改革,都是特色鲜明十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PgMp.mypm.net 三要注重基础学科。对于应用学科,可以将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招生规模和资金投入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对于基础学科和长线专业,则不能只看重就业率,不能完全围绕着就业市场打转。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高等教育除了要培养人才之外,还承担着传播文明、传承文化的责任;高等教育既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适销对路”的人才之外,还要站在社会长远发展的高度,注重基础学科的教育和研究。这些基础学科的毕业生,短时期内也许不受就业市场青睐,但是基础学科的教育和研究,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对于保持各门学科的发展后劲也极为重要。像历史、考古、人类学、地理研究等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可能比较大,但是这些学科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不仅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也是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所必需的。我们显然不能因为这些学科毕业生暂时就业率低,就把这些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学科淘汰掉。bbs.mypm.net 四是不要随大流。前不久,很多媒体都报道了一些地方高薪难觅好技工的新闻。这些新闻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而现在是把学生向大学这一条路上赶。这样,就造成了人才结构的不合理,结果是有些工作大家争破了头,有些工作又没有人做。过去大学毕业生计划分配,所以大学教育多年不变也不大看得出问题。现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就不能不注意学生的“适销对路”,比如,要更注重技能的训练等等。就业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而人才培养和高校专业设置,则不宜、也不可能变化得过于频繁。显然,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整速度永远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如果高校办学一味跟随市场,必将导致各高校办学方向和专业调整上的“一窝蜂”,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如,经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的人才曾一度供不应求,于是各高校竞相设置这方面的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其结果是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很快就出现过剩,已经很难在就业市场上找到理想的工作。再如,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曾一度很难就业,于是各高校纷纷削减招生数量,而现在数学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却极受欢迎,甚至呈现“一才难求”之势。类似的情况,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人才培养领域屡见不鲜,这就是高校办学一味追逐市场所引发的后遗症,是功利化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 因此,高等教育发展在以就业为中心的前提下,既要照顾眼前的市场需求,又要预测将来的发展变化,统筹兼顾,防止偏颇。项目管理者联盟 总之,人口数量大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将解决问题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等教育作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根本途径,尤其应以就业为中心,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上面,否则,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pmp.mypm.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