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表面“平庸”的事实项目管理者联盟
1、 有一种能力叫平庸项目管理者联盟
刘禅16岁继位,到蜀国灭亡共在位时间41年,而诸葛亮管理蜀国时间12年,诸葛亮当政12年期间:刘禅从董事长的角度绝对保证了项目高层的团结和稳固,更多是刘禅适应诸葛亮的意愿,不管是南征平乱还是五次北伐,刘禅都是劝阻诸葛亮养民生息。PgMp.mypm.net
后来刘禅年纪渐长,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让刘禅主政,但诸葛亮继续事无巨细的管理,到临终前“罚二十以上皆亲览”,诸葛亮的理由也很简单: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做为项目经理,对下属不放心,管理巨细有道理,但对董事长刘禅呢?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抬出先帝对刘禅的教育可谓苦口婆心,相父的口气非常强烈,而刘禅也只有听的份,或者说“相父所言极是”、“相父保重”等。项目管理者联盟
但刘禅的所作所为呢!一再谦让,保证了蜀国高层领导的团结,每次诸葛亮北伐前,刘禅都是提出反对意见,但要是诸葛亮坚持,还是加油助威。可以说,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充分领会并严格执行了刘备的教导——“听相父的话”,更重要的是他在成都团结朝中大臣,保重后方领导集团的稳定,这样为诸葛亮放心北伐做了强有力的保证。项目管理者联盟
假如刘禅在位前12年有诸葛亮这颗璀璨的明星遮住了刘禅的管理水平,其后约30年的执政期间(详细年份见表),特别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保证了蜀国相对稳定的局面,相对人民安居乐业,同比魏、吴的大兴土木、权臣火拼,这是平庸的表现吗?——后人多少感叹:表面现象掩盖了多少历史的真实!项目管理者联盟
项目管理者联盟
2、 有一种水平叫容人项目管理者联盟
刘备创业开始,身上最闪亮的就是“以人为本”、“大仁大义”、“宽容大度”等品格,刘禅绝对继承的父亲的优点,请看刘禅的容人之量:项目管理者联盟
刘备白帝城托孤,原文: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由于刘禅留守成都,人未到,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是告诉三兄弟的。刘禅继位时,年仅17岁,对于党、政、军大权在握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凡事谦让,尊崇有加——“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比如即位后,曹魏立即五路兵马伐蜀,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大臣急,刘禅急,太后急,而诸葛亮在丞相府生病,最终刘禅驾临,原文:后主乃下车步行,独进第三重门,见孔明独倚竹杖,在小池边观鱼。后主在后立久,乃徐徐而言曰:“丞相安乐否?”孔明回顾,见是后主,慌忙弃杖,拜伏于地曰:“臣该万死!”后主扶起,问曰:“今曹丕分兵五路,犯境甚急,相父缘何不肯出府视事?”孔明大笑,扶后主入内室坐定,告诉四路已退,只有东吴一路正在思考合适人选出使。小说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神鬼莫测的用兵之道,但从项目管理角度看:典型的沟通不畅,而刘禅绝对表现出“以父事丞相”的大度,而一句“丞相安乐否?”,请读者仔细品味其中含义,的确不是一般帝王能够有的。项目管理者联盟
诸葛亮首次北伐失利回成都,请求自贬三等。后主览毕曰:“胜负兵家常事,丞相何出此言?”,绝对的维护相父的权威,后侍中费祎劝说后,从之。乃诏贬孔明为右将军,行丞相事,照旧总督军马。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第四次北伐回师,原因为李严因军粮不济,怕丞相见罪,故发书取回,却又妄奏后主,遮饰己过。孔明令表奏后主。后主览表,勃然大怒,叱武士推李严出斩之。参军蒋琬出班奏曰:“李严乃先帝托孤之臣,乞望恩宽恕。”后主从之,即谪为庶人。
3、 有一种智慧叫支持项目管理者联盟
刘禅在北伐的问题上,显得非常有智慧,每次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他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不听劝阻,但一旦决议北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前期的放弃并不代表赞同,支持相父的北伐,并不表示自己没有主见,仔细回味一下,刘禅的这种做法既保持集团高层的团结,又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如果强烈表示坚决不同意,结果呐……,这种处理方式是不是一种智慧。项目管理者联盟
刘禅在位前十多年间,诸葛亮来治国,这是他聪明的地方,虽然诸葛亮有穷兵黩武的问题,但是他治理蜀国的措施确实给蜀国带来了发展。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后,刘禅仍然继续延用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诸葛亮所选拔的人,使蜀国的政策基本一脉相承。项目经理圈子
关于魏延造反事件,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包括太后“尝闻先帝有言:孔明识魏延脑后有反骨,每欲斩之;因怜其勇,故姑留用”以及众人的意见均建立在“魏延有反骨”的推论上,这是刘禅独自和所有人不同的判断,历史上对“魏延造反”颇多非议,读者对比一下,唯有刘禅能力排众议,这说明他傻吗?魏延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从处理的结果意见表示对“魏延造反事件”的否定,至少有疑问,从稳定的角度,支持众议,不愿深究,这才是高级领导的真正智慧。项目管理者联盟
4、 有一种惠民叫投降bbs.mypm.net
话说邓艾偷渡阴平后,特别是诸葛瞻父子已亡后,大臣有战有降,刘禅急召文武商议,刘禅心里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伤亡一定会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其中书中有一句话请读者自己理解:近臣奏曰:“城外百姓,扶老携幼,哭声大震,各逃生命。”此时一国之主抉择艰难,孰轻孰重,各人有各人的选择。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开门投降。其中北地王刘谌坚决主战——宁愿为玉碎,不为瓦全,后主谓谌曰:“今大臣皆议当降,汝独仗血气之勇,欲令满城流血耶?” 满城流血,还是保全子民,这是刘禅的两难的选择,最终率领众臣投降。项目管理者联盟
刘禅投降后,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这样一来,刘禅背上卖国的骂名(画外音:晚晴李鸿章是投降派,现在有许多翻案版本,拨开历史面纱,谁知中堂大人的苦衷?),却保全了百姓的性命名财产,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对于刘禅不战而降,实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他没有为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典型的“民为贵”的思想,延续了刘备“以人为本”的影响。项目经理圈子
回顾刘禅一生,对比百姓没有大的杀戮,也没有对大臣酷刑,没有灭九族等屠杀,蜀国也没有权臣火拼, 细细回味,生活在蜀国可是一种幸福?刘备遗诏有一段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刘禅基本是做到了,做为国君,没有大的杀戮,以善惠民,以百姓的利益为重,这种皇帝在封建社会也是屈指可数的。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5、 有一种聪明叫糊涂项目管理者联盟
刘禅降魏后,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感伤,独后主有喜色。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昭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须臾,后主起身更衣,郤正跟至厢下曰:“陛下如何答应不思蜀也?徜彼再问,可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蜀地,乃心西悲,无日不思。晋公必放陛下归蜀矣。”后主牢记入席。酒将微醉,昭又问曰:“颇思蜀否?”后主如郤正之言以对,欲哭无泪,遂闭其目。昭曰:“何乃似郤正语耶?”后主开目惊视曰:“诚如尊命。”昭及左右皆笑之。昭因此深喜后主诚实,并不疑虑。“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从此诞生。项目管理者联盟
司马昭若想杀刘禅,可谓易如反掌,身为阶下囚的刘禅,非常明白这一点,在敌国刘禅是“案上肉”,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养晦自保。刘禅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平庸,最好是“傻乎乎”的,而“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所释放的一个烟雾弹,也给司马昭留下了“扶不起的刘阿斗”的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刘禅这一招,绝对继承和发展了刘备在“煮酒论英雄”一节,闻惊雷而装傻的本领,观其表演绝对是超越乃父。刘禅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堪称最聪明的“糊涂”。talent.mypm.net
PgMp.mypm.net项目管理者联盟
本文为项目管理者联盟联盟会员原创文章,授权发布,非经同意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