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深秋,天高云淡,湖水掩映下的天大校园显示出一种特有的静谧与高远。2004年10月23日上午,我们在科学图书馆见到了我校国际工程管理学科带头人——何伯森教授(他喜欢我们称呼他何老师)。精神矍铄,气度超然,谈吐风趣,长者之风迎面扑来。我们的采访是在图书馆何老师的一间相当朴素的书房进行的,书刊满架,排列有序,桌案之上案卷堆满,周围的一切默默地诉说着主人的严谨、勤奋与超然。
——“一个人的成长,中学和大学很关键。”
何老师早年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南渝中学),六年的南开生涯使其深受“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校训的熏陶,南开学校独特而又先进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其良好的自学和创新能力。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南开学校“爱国”的优良传统。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爱国”。这在多年以后成为了何老师创办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的原动力。
1950年,何老师考入著名学府——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水利系。北洋大学校训为“实事求是”,向以“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校风著称于世。水利系学习的三年为他日后的教学和科研奠定了深厚的技术基础和扎实的理论功底。
何老师一再强调,“一个人的成长,中学和大学很关键”。重庆南开中学的教育令何老师受益终生,他谆谆教诲我们年轻人:能力是锻炼出来的,要多参加些课外社会活动,千万不要死读书。在何老师书房的书柜上至今还贴有张伯苓老校长题写的“允公允能”四个字,他以此为座右铭,几十年来兢兢业业潜心教学科研,不断进行创新。
1953年,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水利系108名学生提前毕业。何老师留水利系任教,一干就是36年。
——“十年之后我的学生将回来和你们一比输赢!”

1985年,时逢天津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各地校友纷纷回校参加校庆,在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CWE)工作的校友梁鉴、李鸿林返校时,向水利系主任提出要求一名外文好、且有一定设计、施工经验的教师去国外担任工程技术顾问,这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何老师的后半生。
1986年4月,时年54岁的何老师受聘于中水公司,作为技术顾问参加了伊拉克北部DIBBIS大坝的重建工程,主要负责技术与合同管理。DIBBIS大坝是一典型的国际工程,有着参与方众多、情况复杂等国际工程典型的特点。它早期由英国公司设计,德国公司施工;输水灌渠又由苏联公司设计,南斯拉夫公司施工;后来又由法国公司修了灌渠拦沙堤和泄水自动控制系统;由于管理失误,大堤被洪水漫溢冲垮,招标重建,最后中水公司中标,总承包DIBBIS大坝的重建工程。
工作的过程也是向实践学习的过程。何老师主要负责的是项目的“技术外交和经济外交”,即项目的技术谈判、合同管理、变更、索赔和新项目的投标报价。在项目实施的一年中,经历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何老师清晰的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还要有广博的管理知识、灵活的经济头脑和高水平的英语交往能力。每当与业主谈判或处理重大事项有了一些体会之后,出于一种教师的职业习惯,何老师便及时记下大量的案例和笔记。对于自己所不懂和不熟悉的物资采购和财务管理,何老师便虚心去向采购部和财务部的经理请教。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回校开设新课程做准备。在DIBBIS大坝工作半年之后,何老师即抓紧一切时间着手开始编写国际工程管理课程的讲义。
何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一年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四大件’(可免税购置的四大件电器),而是看清了国内外教育的差异和人才的差距。在这个典型的国际工程中,接受了苏联式的教育的我国工程人员在技术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经验上的优势非常突出,但是在管理、经济和英语方面知识的缺乏使我们经历了不少失误和教训!”
一次,何老师参加了同伊拉克业主、咨询工程师的谈判,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极为激烈。会后,何老师以一种教师特有的自豪对伊拉克业主和咨询工程师说,“今天你们面对的是一个我,十年之后我的学生将回来和你们一比输赢!”(十年后何老师的学生奔向国际承包工程项目第一线,真的有几名学生去了伊拉克。)
“要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初衷至此在何老师的心中产生了。
——“天津大学是重点大学,要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外向型人才。”
1987年4月,何老师回国。DIBBIS大坝项目提前一个多月竣工,是中水公司在国外获得的第一个“优质竣工证书”的工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球国际承包事业处于低谷时,而DIBBIS大坝项目利润率高达23%之多。海外工程实践经验使何老师深刻认识到,“国际工程的潜力在管理”,并就这一观点与中水公司的领导达成了共识。
善于行动的何老师立刻着手干了起来。回校后一边开设新课,一边撰写报告,申请开设“国际工程管理辅修班”。3个月后,时任天大校长的吴咏诗教授来水利系调研,何老师当面向其汇报。听完之后,有着教育家战略眼光的吴校长把手一挥,说道:“这是好事。天津大学是重点大学,要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应该支持。”
起步阶段,系里安排了20名学生利用毕业设计时间学习国际工程管理系列课程。但师资很缺乏,缺金融老师,何老师辗转请到中国银行的一位退休的老经济师;缺英语老师,何老师努力争取到了外语系的老师和外教来授课;缺外贸老师,何老师跑到天津市外贸局请到了一位处长;缺法律老师,何老师又找到司法局去请了一位律师,水利系的老师为这个班开设了“现代工程管理”和“工程经济学”。何老师则自己讲授“工程招标承包学”、“FIDIC合同条件”两门课程,尝试双语教学,三分之一用英语讲授。由于课程的新颖与实用,水利系的许多同学都来听课,外语等系的同学也来听课。
何老师日后回忆起说:“第一遍讲FIDIC合同条件,很困难。当时没有中译文,一般FIDIC英文版合同条件的语句很长,最长的一句34行,这一句话当时备课用了好几个小时。”
这个班的同学后来很多都成了国际工程管理行业的骨干,实现了何老师“十年之后我的学生将回来和你们一比输赢”的愿望。
1989年9月,怀着创办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的愿望,时年57岁的何老师毅然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水利专业,踏上一个新的征程,根据学校安排出任天津大学管理工程系系主任。前系主任王士庄教授留下了一封信,写道,“管理学科又广又深,希望何伯森同志好好学习”。何老师对老系主任语重心长的叮咛一直铭记在心。朱镕基总理曾说:“社会主义建设靠两个车轮,一个是科学技术,另一个是科学管理”。何老师在讲课中经常强调: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个学科,管理学科又广又深,应该努力学习和掌握。
在何老师上任前,吴校长交代道:到管理工程系,一方面做好管理系主任工作,一方面搞好国际工程学科建设。为了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两不误,何老师坚持每天7点到科学图书馆自己的书房学习,10点到系里处理行政工作,为了专业建设晚上再加班加点学习。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后提出扩大改革开放,创办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的时机成熟。吴咏诗校长当时向国家教委提出,应该试办“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以支持我国的技术大军走向海外。1993年初经国家教委委托,召开了由有关部委、各对外公司及商会等方面的专家参加的论证会,会上大家群情高涨,一致认为开办“国际工程管理专业”十分必要而又迫切。何老师等人牺牲了春节休息时间,很快完成专业论证报告,上报国家教委批准。3月份,专业论证报告获批。同年列入国家计划正式招收本科生,学制五年。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工程技术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和一门外语,了解国际工程管理实务,能从事国际工程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高级管理人才。
由于原有各工程管理专业的综合优势和国际工程管理专业设置是逐步推进而成,教学质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保证,国工专业毕业的学生得到了各对外公司的好评。
1997年至1999年,国工专业选择了小浪底工程作为实习基地,学生去工地生产实习三个半月,参加了现场施工监理、反索赔组等工作,学生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怕艰苦顽强拼搏的优良素质受到了水利部领导的高度赞扬。《中国教育报》于1997年11月6日在头版头条以“天大学生展风采 牛刀初试小浪底”的大字标题报道了这次实习,肯定了国工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质量。
1999年,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国际工程管理”与“管理工程”两专业合并,更名为“工程管理”。原来两个系的老师合并在一起,力量更加壮大,教学水平也稳步提升。2000年顺利通过了“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的专业评估。在广东教育管理研究院等单位组织的大学本科专业评价中,天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2002至2004连续3年名列榜首。专业开设至今,已培养博士、硕士、本科、双学位等人才数千名,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天大创建国际工程管理学院,优势显著,利国利校。”
国际工程管理学院是针对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种市场,此后,党中央提出“走出去是我国长期的重大战略”,1999年,朱镕基总理访问英国后做重要指示:要加快对外工程承包的步伐。我国的对外技术经济合作发展很快,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统计,2003年中国有47家公司进入前225家承包商的行列,但市场份额还比较小,仅占225家公司总营业额的5.96%,相当于第三名的法国维尔公司的份额,差距还很大。经过多年的研究,何老师认为,“从多个方面来看,我国与国外工程管理的水平大约相差20年,本质上还是人才的差距”。
时任原外经贸部国际合作司的陈健司长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对外承包公司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缺乏的老问题,应该选择两所高校,建立稳定的培训基地,长期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为我国“走出去”战略服务。消息传出后,天大、清华、外经贸大、浙大等多所院校都对此很感兴趣。我校领导和教师向陈健司长汇报后,陈健司长当即表态:你们天大优势很大,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你们的资源。最后外经贸部党组研究决定组建天大国际工程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国际工程管理研究院。陈健司长并提出,采取“国内集资”的方式组建天大国际工程管理学院,先后在外经贸部为我校召开了三次集资会议。最后经过有关同志的努力,一批愿意投资教育的股东,在天大达成了协议,决定投资兴建天大国际工程管理大楼,作为我国培养国际工程管理高水平人才的基地,并于2001年12月正式挂牌。原外经贸部石广生部长同意出任国际工程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中建总公司党委书记张青林教授同意出任理事长。
何老师对组建“国际工程管理学院”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有着强烈的爱校情结的何老师多次强调并一再表示:“天大创建国际工程管理学院,优势显著,利国利校。”天津大学1981年创建基本建设管理专业,1993年创建国际工程管理专业,在国内有众多方面的优势,上述两个专业都是国内首先创建的,培养的学生最多;工程管理方面的干部培训班和多项注册执业资格培训的人数也最多,达到万人以上;学科建设领先,20本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丛书中,有7本是天大老师主编,有关工程管理方面的专著、教材和译著至少50本以上;有一支学科门类齐全的学术团队和师资队伍,能独立开出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的全部相关课程,双语教学达到一定水平,教学质量也是相当好的,本科专业排名连续三年全国第一;进行了大量的工程管理方面的科研工作;和国内十余个相关部委、专业学会、协会有着长期的广泛的合作关系;与国外的有关院校和学会也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我校在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是十分突出的。这么好的资源是我国‘走出去’战略和长期对外开放政策所亟需的,对学校而言,天大排全国第一的优势专业并不多,不充分利用实在太可惜啦。”
由于种种原因,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学院未能全面运转起来,但何老师深信:随着国际承包市场的发展,社会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的增加,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利国利校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天大国工学院一定会蓬勃发展起来。
——“做学问要有两条,一是不断学习,二是敢于创新。”
何老师对国际工程管理专业充满了热情,并投入大量精力,在我校组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梯队,为国际工程管理学科的茁壮成长奠定了基础。
他一再强调,“做学问要有两条,一是不断学习,二是敢于创新”。从在水利系采用激光全息技术研究大坝和水电站厂房的振动问题到后来创办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何老师用自身实践体现了南开中学校训“日新月异”的精神,实践了自己的观点。
国际工程管理是一门跨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外贸、金融等多个学科的新型交叉学科。何老师在不断地学习、研究、思考,并听取了多位专家和本校老师建议的基础上,构思了完整的国际工程管理学科体系,组织编写了对学科建设有开创意义的教材,并组织翻译了大批译著。
为了能够编写满足国际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和全国对外公司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训的急切需求,何老师于199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加拿大多所大学和工程公司进行3个月的访问和调研,期间了解了国外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经验,并为教材的编写搜集了大量资料。回国后在外经贸部、建设部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天津大学和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组织国内外专家于1995年开始编写《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丛书》(“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先后历时6年,有近百名国内及香港专家参与,完成了原计划的20本书(748万字),其中有15本填补了国内该学科的空白。何老师担任编委会常务副主任,为这套丛书的组织和出版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和心血。外经贸部领导评价这套丛书“面对入世,很有前瞻性、指导性”。“丛书”是我国在国际工程管理领域内第一套系统完整高水平的教材,这套丛书将长期不断的完善和翻新,现已开始陆续出版修订版。今后将5至10年修订一次,使之成为我国长期对外开放所需要的一套“长青树”教材。何老师编写了其中的《国际工程合同与合同管理》和《国际工程管理英汉/汉英词汇》。前者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五年中印刷七次,被十多本书所引用。
“国际工程管理专业”完善的教学规划和“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丛书”的整体构思体现了何老师是我国国际工程管理学科建设方面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FIDIC合同条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1991年至1996年期间,何老师经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授权,组织我校多名教师参加,翻译出版了6本FIDIC合同条件及其指南。何老师多年来对FIDIC合同条件进行了深入钻研,为许多对外公司进行了这方面的咨询,多次讲授FIDIC合同条件,写了不少有关的论文。他常和FIDIC的专家联系,请教和讨论有关的问题,请他们到校讲学,对新版合同条件提出多项建议,成为FIDIC99年新版所致谢的审阅者中唯一的中国专家。作为国际劳工组织与对外承包商会选聘的专家,参与组织编写《国际工程与劳务》丛书,他编著的《国际工程招标与投标》最为畅销。此外,何老师还主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工程承包风险的分析与控制”、“BOT项目的立项,风险与合同管理”项目、建设部“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等13项管理课题,共发表水利与管理类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及省部级奖9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为建设部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及评估委员,1997年,何老师向国家教委及建设部提出了“大工程”的理念,即工程管理专业除土建外,还应包括水利、电力、化工、机械、信息等专业的工程管理,提出应将学生培养成掌握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人才以适应市场需要,上述建议均被建设部及教学指导委员会采纳。
教学科研之余,何老师还积极为政府和国家大型工程做好咨询服务,两度出任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副会长,为完善监理制提出许多建议,参与创建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此外还经常应邀参加各种重要会议,提出政策建议,协助修改起草各种文件。何老师还为三峡二期工程、小浪底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等国家大型工程提供咨询服务,担任其中多个项目的咨询顾问专家,为我国工程管理体系改革及与国际接轨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何老师在国际工程合同管理、FIDIC合同条件理论及应用方面的造诣,成为国际组织认可和知名的国际工程管理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先后任亚行技援项目“中国咨询业的调查研究”中方专家,项目副组长;世行技援项目“交通部世行项目出国培训评估”中方专家等。作为英国皇家注册测量师学会和皇家注册营造师学会资深会员,并且担任过后者的中国会员首席主考官,积极推进国际学术认证活动在我国的开展。
年过七旬的何老师已经退休8年了,但是他从未停止过为我国国际工程管理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退休以后我可以更专心了!
何老师的退休生活只能用“丰富而忙碌”来形容。他自1995年至今,一直担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主持或参与了多个国际工程项目争端的仲裁和调解。目前,何老师正在撰写专著《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和建设部“十五”重点教材——《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同时还正在进行建设部“建设监理的国际惯例与我国建设监理业的发展前景”等课题研究,图书馆一层的书房成为他继续进行学术研究、编写著作的场所,也是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何老师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不能停止获取知识。”除了著作、仲裁、科研工作,何老师还经常出席各部委有关会议,为祖国的建设出谋划策。
何老师说:“对于我这些年来的工作,我要感谢我的母校、培养我的老师,他们的教诲让我受益终身,还要感谢有关领导、各位同事和老师们,当然还有历届的学生们,他们的合作和支持对我帮助非常大。”
“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现在的何老师仍默默地耕耘在国际工程管理学科的田野上,提携后进,孜孜不倦。“太上有三不朽,其上立德,其次立功,其下立言”《左传*襄公十四年》。何老师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在立功立言之中尽显高尚的品德。几小时的采访让我深深体会到何老师对祖国的热爱、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和对国际工程管理学科的热爱以及严谨治学、爱国敬业的精神,他那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能力着实让我们敬佩不已。
新闻来源:新闻-企业
发布时间:2004/12/7
项目管理者联盟[mypm.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