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观众进到电影院看到《赤壁》结尾的时候,都疑惑不解,怎么自己看的成了上集了?这或许是中国大片留给中国观众的第一次“欲罢还休”?其中缘故,耐人深思。
对照好莱坞:项目管理谁操刀
拍《赤壁》中间吴宇森曾经用心情恶劣来形容自己,此时他有些怀念好莱坞的好。“好莱坞是这样,大家通过这个剧本,所有预算、进度都根据剧本,说1000万美元就是1000万美元,有时顶多超100多万美元。他们派会计来监控,大家都签了协议书,导演、制片人,好莱坞的每个部门都很专业化。”但是在国内拍大片,导演更多的权利意味着要操更多的心。
实际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导演与制片人的权利平衡和操控管理一直相当微妙。历来以市场为先的好莱坞有自己独特的工业化流程。有这样一个假设,派拉蒙公司若认为2009年的圣诞档期功夫片会走俏而决定拍摄一部这样的电影,事先一定是经过严密的调查和头脑风暴。决定出资比例后,派拉蒙会同时派出一位资深的管理者做制片人对整个项目实施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项目的操作更像是一个公司。和所有的企业一样,CEO和董事长是良好的合作关系,董事长把握战略方向,CEO负责创造性的执行。
电影正式开拍后,制片人和导演的关系也如此。作为分工不同的两人,导演在艺术创作上尽量发挥自己的能量,而制片人则从实际的资金支出、拍摄进度以及人员管理等方面为导演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制片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工作团队,越是大制作的电影,制片人的团队构成越是完善。你可以看到有执照的会计师、律师,负责报税的工作人员等等。他们和制片人一起从流程和资金上对导演进行约束,从而将其生产的电影这一产品控制在目标时间内。即使工业化产品一再被艺术派诟病。票房却是制胜真理。能否在短时间内密集型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否对这些投入实施强有力的协调、管理和控制,成了电影产品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续集隐忧:千方百计逃离“烂尾片”
好莱坞的所有电影却都是按照项目管理的程序生产出来的。斯皮尔伯格的制片人就是研究项目管理出身。简单地说项目管理就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
“拍电影即是一个项目管理的过程,制片人就是一个项目经理。”香港知名导演张坚庭这样定义电影制作的项目管理。他认为如果能够在中国的影视圈贯彻这种“项目管理”的模式,也会加快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进程。
好莱坞那种严格按照生产型企业所进行的项目管理制,既生产出一大批优质电影,也吓走了一些导演。和所有的项目管理手册一样,好莱坞生产电影时的项目管理书少则几十页,多则数百上千页,细致到一个刀具凳子的预算范围。
一些华人导演可能就是被这种过于详细的条条框框所吓走。最先跑回来的是徐克,成龙在分析两地工作方法不同时就谈到被束缚,虽然美国人以追求个性、崇尚自由著称,但在好莱坞拍片现场,一切都得按定义好的流程、工作进度表来执行。
关键的问题在于,导演们回流后,常常忘记科学的管理和商业的理性思考。一路跌跌撞撞走来的《赤壁》,神奇地分解成上下集,已经引起“烂尾片”的隐忧。
好莱坞最出色的续集产品《星战》的操作思路就是把电影当做系统项目做营销。不仅在每一部推出时牢牢锁定观众群,更注意通过电影经营星战文化,制片人深知星战文化会对观众起到一个长期的培养,所以,《星战前传Ⅲ》实际上在两三年前就开始培养观众了。而观众又反过来对星战的延伸产品起到影响,这种影响再反馈到招商方面,形成非常顺利的滚动效应。
当然票房和艺术双丰收是导演和投资方最愿意看到的结局。不过这注定是一个商业悖论。目前中国影视业的现状是制片人正在学习变得越来越强势,导演们也开始意识到项目管理的必要性。但最让人瞩目的《赤壁》已然在风口上,尽管我们多么希望吴宇森可以像当年《英雄本色》中的小马哥一样,豪气万千地挺到最后,“我就是神,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就是神!”
高登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简称“ 高登项目管理”)作为高登项目管理咨询集团的项目管理专业培训咨询品牌,为客户提供专业化项目管理的系统培训与管理咨询服务正是秉承“让客户项目管理投资效益最大化”的理念与理想,高登咨询建立起“一个专注,两个保障,三个结合”的服务优势,累计为工程行业、高科技研发、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4大行业、近20个细分领域的600余家知名企业提供过专业服务,在国内项目管理界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良好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