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运输排位于公路、铁路、海运、航空之后,被称为我国第五大运输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管道可以输送原油、成品油、石油气、煤制气、化工原料、浆体矿物等多种介质。管道把我国大部分油气田和炼油厂、化工厂、化肥厂、铁路装卸站及油港码头联结起来,是保证油气田和大型炼化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的基本条件,也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油气管道运输行业是联结油气资源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高效率、低成本和安全可靠的优势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自1958年我国建成克拉玛依~独山子输油管道,拉开管道建设序幕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油气输送管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截至2002年,我国石油、天然气管道总长已近3万公里,年输送能力达682亿吨。随着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进口油气量的不断增加,管道运输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涩宁兰、兰成渝、西气东输、忠武等管道陆续建成投产。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天然气、原油、成品油管道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将基本形成我国油气管道基干管网,管道运输将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管道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管道企业的管理模式是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小规模单一管线到大规模管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管道发展的特点是:投资主体单一,管道基本上是由国有企业独资建设,管道资产全部归国有;油气田长距离外输管线以原油管道为主,天然气管道和成品油管道较少;管道建设发展不均衡,基本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东北、华北、华中管线基本上是在1971年到1979年间建成投产的,以后10年间管道建设发展较慢。1989年至1997年,管道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陆续建成花格线、阿赛线、陕京线、库鄯线等2100多公里的管道。回顾管道企业发展的历程,对所有制形式、管理机构设置、用工形式、生产运行及维修抢修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管道企业管理模式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70年代——初期管理模式 70年代以前,我国长距离的输油管道非常少(如1958年建设的克拉玛依到独山子的克独线归油田管理),没有形成独立运营的管道企业。70年代初,“八三”管道开始建设,掀起了我国长输管道建设的高潮,以后陆续建成了大庆~铁岭、铁岭~秦皇岛、铁岭~大连、秦皇岛~北京等2200多公里的原油管道。1973年管道局成立,标志着中国长输管道企业的诞生。管道局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程度较强的管道勘察设计、施工、科研、运营管理、维抢修及特种技术服务等功能配套的管道储运企业。 管道企业的基层生产单位是管理处。管理处一般按省级行政区域设置,如庆铁线成立了大庆处(黑龙江省)、长春处(吉林省)、沈阳处(辽宁省),秦京线成立了秦皇岛管理处(河北省)、北京管理处(北京市),每个管理处管理半径不超过200公里。 管理处采用集生产、生活为一体的小而全管理模式。管理处下设输油站,采用分散式管理,职工全部在站内居住。输油站除设置生产运行、管道管理、维修、通讯等班组或岗位外,还设有食堂、幼儿园、学校、卫生所、供应仓库等。当时,设备状况不好,路况较差,交通工具落后,物资奇缺,社会保障条件差,许多泵站都有车床、刨床等机加设备,输油设备的维修、大修在站内完成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输油站职工全部是企业正式职工,人数较多,以秦京线某站为例,当时的职工人数比现在人数的4倍还多。 80年代——管理模式变化期 80年代以后,新建管线的管理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实行以“生活集中,生产倒班”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管理模式。各输油泵站不建生活基地,只建倒班宿舍,人员实行倒班轮休。以中洛线为例,1985年2月,中原油田至洛阳炼厂的输油管线建成投产,负责管理的是新乡输油公司(80年代后管理处改名为输油公司),新乡公司机关设在新乡市,公司全体职工集中在新乡市区居住,生活后勤依托当地社会,职工轮流倒班到各个输油站工作,输油站只有职工倒班宿舍和食堂,没有其他生活后勤设施。公司设专职维修队,负责全线的维抢修工作,站内只保留少数设备维护人员。 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政治、经济形势有了好转,社会保障条件也大为好转,企业出现了富余人员。部分企业开始从事多种经营,出现了劳动服务公司。劳动服务公司管理层和主要技术工人是正式职工,其他用工有的安排职工子女,有的从地方雇佣临时工。 90年代——管理模式多样化 90年代,我国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变化很大,经济发展迅猛。在此期间,管道建设的投资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合资经营建设的管道陆续出现。随着国家整体改革的不断推进,管道企业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90年代初期,管道企业已形成规模,管理层次相对较多。管道局下设东北局和华东局,东北局管理东北地区6个输油公司,包括大庆输油公司、长春输油公司、丹东输油公司、沈阳输油公司、大连输油公司、锦州输油公司;华东局管理华东地区4个输油公司,包括山东一处、山东二处、沧州管理处、南京管理处;管道局直接管理8个输油气公司,包括北京输油公司、秦皇岛输油公司、胜利输油公司、新乡输油公司等。机构设置上分管道局、管理局、输油气公司、站队四级管理,但两大局和直属单位的生产、计划、财务、人事等工作由管道局统一管理。 1998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分开,管道局所属华东局及胜利输油公司(东黄线)、襄樊输油公司(魏荆线)、新乡输油公司(中洛线)约2500公里管道划归中国石化集团管理。同时,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内部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精简机构,优化资产配置,更好地发挥油气管道的整体优势,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的原则,对集团公司所属油气管道企业进行了重组,将西北管道建设指挥部、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外输管道(鄯乌线)资产、人员及集团公司在北京华油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陕京线)、塔里木输油(气)公司中的股份、人员整体划入管道局,并明确东北局、西指按副局级单位管理,由管道局统一负责集团公司长输油气管道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1999年8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内部重组改制,将输油气主业从管道局分离出来并组成管道分公司,专职从事管道建设和运行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当时,管道公司管理管道的总长度为5948公里,年输原油可达7220万吨、输气可达42亿立方米,承担着大庆、吉林、中原、塔里木、吐哈、长庆等油田的油气外输任务,输油气管道与抚顺、大连、锦州、北京、沧州、乌鲁木齐等多家炼化企业相连,年输油气运输周转量为500亿吨/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