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神学 管理通常都在一个组织内存在、运行和实践,并为这个组织服务。组织是一个由工作关系维系着的人类社会群体。更准确地说,正是由于管理的对象是一个由共同工作目标维系着的人类社会群体,因此管理通常就要涉及到人的本性,而且(正如我们在经验中所了解到的)也包括善与恶。可以这么说,在我担任管理咨询顾问的过程中,我所学到的神学知识,比我教宗教课时学到的更多。 行动指南 你的同事中是否有让你深恶痛绝的呢?你会采取什么对策呢? 摘自 彼得.德鲁克 “ 教授管理工作 ” 一文,载于《新管理》杂志( ” Teaching the Work of Management ” ,New Management) 今目标点评 (本期点评, 文荣 博士,北京亿企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CEO ,今目标管理软件缔造者之一) 都说人性定理是管理学的第一原理,这个第一原理看起来很深刻,细究起来又非常抽象。什么是人性,这是一个跨越时空的世界性难题,要说出什么真知灼见来异常困难。 有人说性本恶。人本质上是自私的,每个人都为自己考虑,再好的政策也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建立秩序就要严刑峻法,就要借助外部力量来约束人的行为。 也有人说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颗金刚心,只不过被各种妄想执着蒙蔽而已。好的管理者,应该是导师,善于激励和引导。就像 “ 士兵突击 ” 中,许三多劝袁队长那样, “ 你对他们说,生活是美好的,希望在等待你们! ” 不去争论人性的善与恶,也许这本来就是一个无法证伪的假命题。德鲁克在《旁观者》 “ 新版序 ” 中也感叹, “ 人真是形形色色,无奇不有 ” ,要从形形色色的人中提炼出共性指导管理实践,无论怎么看,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斯隆《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一书的推荐序中,德鲁克提到了组织的两种治理方式,立宪主义 和 君主教育,并将他自己的著作也纳入这两个范畴。立宪主义将组织的井然有序建立在清晰的结构和规则之上,而君主教育则寄希望于管理者的性格和道德准则。两者缺一不可,这大概就是我们能够得到的绝对真理了。 从大师那儿偷来一本真经,或者照搬成功企业的经验,妄想快速成功,刚好配得上袁队长那句话 “ 扣10分,理由,过于天真! ” 。仔细想想,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成功的管理又有多少是真正相似的呢? 既然承认人性定理,就要直面人性的复杂和多变。复杂,因此善恶并存;多变,常常物是人非。在管理理论还不成熟,管理大师也不出售灵丹妙药的时候,管理者只能靠自己去体认和实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