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21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中,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658.8亿元的年营业收入位列第3,在盈利方面,华为更是以41.36亿元位居百强企业首位。 作为民营企业的华为公司靠着自主研发和“走出去”战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自主研发才能发展 1988年,华为成立之初只是一家普通的通信设备代理商。而今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首屈一指的网络设备制造商,华为的成功在于其坚持不懈的自主研发投入。“华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宽大的厂房,而是拥有系列完全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华为公司负责人如是说。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华为在发展之初无技术积累。自1988年成立以来,华为每年的研发投入都保持在销售额的10%左右。2006年的研发经费高达59亿元,占企业营收比重达8.9%,位列百强企业第3位。 在研发上保持高投入使华为不断突破核心技术,积累自主知识产权。截至2006年底,华为共拥有专利2575项。2006年华为共提交国际专利申请575件,超过了美国思科公司(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产商之一)。 为了配合推进国际化战略,华为的技术研发也形成了全球布局的架构。目前,华为已在美国的达拉斯和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莫斯科等地建立了研发机构,在欧洲还建立了一个研究所。截至今年6月份,华为共有员工4万多人,其中一半是研发人员。以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例,华为累计投入的研发经费超过60亿元,参与研发人员多达6000人。 同时,华为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目前已加入75个国家的标准组织,并有300多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活动。作为国际标准重要的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华为已有数百件专利进入了国际标准。 “走出去”才能做强 “如果不做海外,华为也可以在国内市场大展拳脚,但要想做强做大就必须走出国门。”华为相关负责人说。 早在1994年,当华为自主开发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刚刚打开国内市场时,就遭遇竞争对手的围堵。 年轻的华为选择了国际化战略,事实也证明了企业当初的正确选择。当2001年国内通信运营商分拆,通信固定资产投资快速下降时,海外业务的迅速增长成为华为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1996年,华为陆续进入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特别是在泰国,华为连续获得较大的移动智能网订单,奠定了企业海外战略成功的第一步。 1997年,华为在海外设立第一家合资公司,并开始进入东欧及俄罗斯市场。同年,华为进入非洲市场。西方电信设备商在非洲长期垄断市场,造成产品价格奇高,而华为的进入,直接带去了低价格的核心技术产品,促进了当地电信产业的进步。 2001年开始,华为以德国为起点,采取与当地代理商合作的方式,成功进入法国、西班牙、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市场。在欧洲市场,华为不仅体现出高性价比优势,在某些特色领域的丰富应用经验和特色解决方案同样赢得了客商的一致推崇。2002年6月,华为顺利站稳美国市场,标志着华为国际化大公司身份的确立。 目前,华为已经在全球建立了8个地区总部、85个分支机构,和英特尔、微软、摩托罗拉、高通等一批世界一流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在光网络、软交换、宽带产品等领域的部分产品出货量居世界第一。 华为从海外战略获得了丰厚回报,目前公司的海外收入已经达到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华为实现出口交货值346.6亿元,居百强之首。截至2006年底,华为累计上缴各项税金304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