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道有家名叫华为技术(Huawei Technologies)的企业吗?在日本,人们只知道这家公司是“曾向e-Mobile供应HSDPA基站的中国通信产品厂商”,知名度并不算高。 其实,被称为“中国思科”的华为现在已经是全球屈指可数的通信产品厂商。该公司在诺基亚西门子网络(Nokia Siemens Networks)、阿尔卡特(Alcatel-Lucent)、思科、NEC等强手云集的行业中,获得了销售额每年增长40%的快速发展。2007年度预计销售额将超过1万亿3000亿日元。目前除通信产品外,还开展手机业务。 华为以向技术开发投入庞大的资金而闻名。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达10%以上。2006年按照专利合作条约(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提出的国际专利申请达575项。在中国企业中独占鳌头,在全球排名第13位。例如手机方面,该公司就拥有多项W-CDMA相关专利,能够在公司内部进行基站通信处理器及终端基带LSI的设计。 笔者在2007年6月4日《日经电子》的特辑“让中国的技术开发为我所用”中提到了华为,就是因为日本技术人员现在应当对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重新进行考虑。在此之前,日本企业是把中国企业当作“制造委托对象”,或是“面向中国市场的开发委托对象”进行合作的。不过,从华为开始,利用强大的技术能力向全球发起挑战的中国企业今后还将陆续崛起。今后,日本企业有必要把中国企业作为技术开发的伙伴,与其结成双赢的关系。 与中国企业合作的阻碍 “与中国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别说傻话。我们的技术只是被拿走而已”。 这大概是很多日本人技术人员的心里话。与中国企业合作伴随着很多风险。与中国有过业务往来的技术人员也大都吃过苦头。 日本技术人员在与中国企业合作时大体存在两点不满。一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二是随意更改规则(法律和协议)。 “与中国企业合作后技术被盗”的事例不胜枚举。就算是中国当地的半导体厂商,为了防止员工盗取LSI电路数据,也都是让设计人员无法看到电路整体数据。“合作方的中国企业违约,暗地里把成果拿走”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不过,就像特辑中所提到的,诺基亚、摩托罗拉、高通等欧美企业在了解这一风险的同时,仍然积极与中国缔结了合作关系,并且取得了成果。其中,本国政府的强大的支持是一个重要原因*1。不过,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欧美企业拥有“不冒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的思维方式。因此,欧美企业积累出了能够在巧妙地防止技术流失的同时,使双方获利的合作经验。与此相比,日本企业是不是从某时起,对中国产生了偏见呢?如果是的话,这才是最大的风险。 *1 经多位技术人员证实,“欧洲企业通过外交官向中央政府表达自己的主张,遏制了中国企业的随意行为”。 《日经电子》今后还将继续追踪中国电子产业方面的信息。各位读者在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中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呢?可以公开的内容请写在读者反馈栏中,我们深表荣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