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从“数量”上讲,并不是投入的人员越多越好。项目组的规模越大,成员越多,则消耗在沟通、管理上的成本也就越大。所以,项目组的整体工作效率往往并不是与人数成正比。那么,多少人才合适呢?项目管理者通常会从以下几方面来考量:
1. 项目的规模。
对于规模较小的项目,可以采用“小鸡快跑”的模式,仅需较少人员加入,同时采取快速开发的模式,减少不必要的文档输出,更容易取得成功。
对于规模大而复杂的项目,仅靠少数人员根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必须由更多的人员分工合作才能完成。
2. 模块的耦合度。
我们常常将项目当中原本由一个人“串行”完成的工作改由多人“并行”完成,以期能够提高开发速度,缩短开发周期,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在增加人员投入的同时,还必须考虑此项工作是否适合分割成更小的工作单元。
因为,对于模块耦合度低的项目,人员的增加往往可以带来进度的明显缩减;对于模块耦合度高的项目,如果将内部耦合十分紧密的模块强行拆分,会造成沟通和集成的成本急剧升高,极有可能抵消掉并行开发所带来的进度缩减,反而造成进度拖延。
3. 人员的沟通成本。
信息的通路与人数成正比。项目组的人员越多,沟通的成本越高,花费在开发之外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
如果成员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工期反而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延长,开发速度不升反降。所以,并不是投入的人员越多工期就会相应的缩短,在增加人员投入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沟通成本对项目效率和进度的影响。

图3. 决定人员投入数量的三个因素
最后,从“能力”上讲,并不是能力越高就越好。所谓“才不在高,够用就行”。大材小用,往往会导致心不在焉,容易出现纰漏;小才大用,往往会导致不堪重负,容易眼高手低。所以,找到一个适合的人往往比找到一个高手更有利于项目的成功。
综上所述,项目管理者在考虑项目人员投入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以上这三方面的因素,以期获得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