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为《IT经理世界》贺志刚。 看完文章,我的感想是:中国制造需要会讲故事;一个好的管理者也需要会讲故事。单纯讲道理只能表明自己的主张,会讲故事才容易把道理讲到别人心里。 ================================================================= 美国新闻记者萨拉•邦焦尔尼写了一本书,名为《离开中国制造一年》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 书中叙述了她的亲身经历,用了一年的时间,她尝试不买中国制造的东西,结果出人意料。 她不得不给4岁的儿子买68美元的“意大利”鞋;厨房的抽屉坏了,找不到工具修理;老鼠肆虐,是该选人道的“中国制造”捕鼠器,还是非人道的“美国制造”捕鼠器?购买生日蜡烛这样的普通物件竟成了折磨人的头疼事,家用电器坏了,就可能引发小小的危机。在这一年中,萨拉不得不管好想造反的老公,让喜欢玩具的儿子屡屡失望,同时却又无法完全拒绝“中国制造”。最终,在2006年的元旦,萨拉全家非常高兴地与“中国制造”重修旧好。 也许所有的中国企业应该感谢萨拉,她做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通过自己一年的亲身经历告诉了美国人,中国到底有多重要。中国在很多美国人的眼里,是低成本的制造基地,是外包的首选地,是满是垃圾污水横流的环境重灾区,是盗版猖獗肆意侵权的非法市场,是一个政府强力干预没有自由的国家。萨拉的经历和书给美国上了一课:如果没有中国制造,美国的人生活将会非常尴尬。 这样的故事,是国内众多的制造业企业不可能讲出来的;这样的故事,也不是我们的政府部门能够讲出来的。“中国制造”现在不会讲故事,至少不会用美国人听得懂也喜欢听的方式来讲故事,所以世界各地都会发生各种针对中国制造的恶性事件:在西班牙,中国制造的鞋子被烧了;在美国,中国生产的玩具被回收;在欧洲,连中国制造的打火机都遭遇反倾销。 全世界那么多的人因为“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而节省了日常开支,可是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制造”却屡屡被人妖魔化。 也许“中国制造”需要讲故事,用外国人听得懂的方式和喜欢听的方式讲故事,而不仅仅是拿低价跟别人死磕。换句话说,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演进的过程中,讲故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美国人帕特里克•汉伦在其《品牌密码》一书中,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列出了顶级品牌的7个密码,分别是创业历史、信条、徽记象征、仪式、对立阵营、神奇术语和领导者这7个方面。对于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我想这些密码也许是一个成就品牌的好方法,因为从消费者层面出发树立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要比从产品功能、价格、渠道等上面树立品牌要更快一些。这些密码中的创业历史和领导者实际上都是可以讲很多故事的。 华为在美国很有名,也许跟思科跟他们打官司有关。也许,与思科这样的企业打官司对于提升知名度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华为的美誉度不是很好。所以任正非被认为是一个有着很强军方背景的企业家。虽然在中国人看来,任正非的军队背景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上纲上线的地方。也许我们可以给美国人讲讲任正非白手起家创建并发展壮大华为的历史,这是一个多年典型的美国梦呀! 联想收购了IBM的PC部门,在美国人那里就成了政府控股的企业,只是因为中科院的背景。不知道联想如何跟美国人解释这个问题。看看联想的历史,当年中科院计算所的那个传达室,与HP的车库是多么相似呀! 这样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已经讲给别人听了,也不知道有什么效果。不过从目前的国际舆论来看,似乎还没有讲给别人听。 这些年来,我们习惯于关起门来自说自话,什么四大发明,什么5000年的历史,自我陶醉的不得了,老外却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些。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个文明古国,至于现代创新能力,则并不特别突出。好莱坞的电影给美国品牌贡献很大,在这些故事中渗透着美国文化和价值观。但是目前中国的电影业还没有到这种程度。有人开玩笑说李安的《色•戒》对于推广中国文化有很大帮助,但是不知道这种故事和意象到底能够给中国带来多少正面的印象。 讲故事不仅要看听众的口味,还要考虑时间、地点和各种方式。今年的奥运会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全世界认真了解一下中国。不过,如何讲好这个奥运故事,除了金牌之外,我想是不是还要更多地加进“创新”、“环保”和“责任”这样的主题,才能更符合世界的口味。 换一个角度来看,萨拉那没有“中国制造”日子非常难熬,但是如果不那么苛刻,换成没有“中国品牌”,也许她的日子会好过很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希望中国制造能够讲好自己的故事,快速成就自己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