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 中国研发管理网   会员中心 资料库 博客 圈子

PMI-ACP®认证

适合敏捷开发项目
敏捷项目管理最佳实践

网络课程

PMI-PBA®认证

重视项目商业分析
商业价值与需求分析能力

网络课程

NPDP®认证

产品管理国际认证
全球产品管理最佳实践

网络课

PMP®认证

单项目管理经典指南
年轻项目经理首选

北京 | 直播 | 录播

PgMP®认证

大型复杂项目全球标准
定位高级项目管理层

网络班

PfMP®认证

链接战略与项目
实现组织资源投资回报

全球直播

软考项目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计划 | 报名 | 经验

论坛
价值源于交流与分享
会员区:
登陆ID 密  码
功能区: 公告建议 | 帖子搜索 | 管理团队 | 荣誉版主 | 帮助手册






 项目型组织  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  科技项目  项目化管理  管理软件  资格认证  职业休闲
EPM体系与流程 综合集成管理 总承包管理 IT软件开发 项目型制造 P3E/P6 PMP | PgMP 职业发展探讨
组织与人力资源 进度,范围,成本 国际工程 生物制药 专业服务 微软PROJECT IPMP | PRINCE2 管理学堂
项目管理信息化 团队建设与沟通 房地产 汽车设计开发 生活项目 PowerOn专版 软考项目管理 英语角|读书版
多项目与大项目 质量与风险 监理与咨询 手机数码 文体娱乐 注册建造师 房车吃游
PMO建设与管理 采购与合同 工程设计 项目管理硕士 闲聊版|商务版
俱乐部北京 | 大连 | 福州 | 广州 | 杭州 | 南京 | 山东 | 上海 | 深圳 | 四川 | 天津 | 武汉 | 西安 | 郑州 | 申请成立 TOP榜精华 | 最新 | 最热 | 会员

版面信息

说明:英语是基本功

本版版主

轻轻松松
登录:2009/1/22
次数:662
注册:2004/7/17
发帖:1900
Bigpond
登录:2010/8/1
次数:190
注册:2003/12/15
发帖:133
wml
登录:2013/9/10
次数:2393
注册:2004/8/5
发帖:2621

俱乐部导航

北京大连福州广州杭州
南京山东上海深圳四川
天津武汉西安郑州 

联盟·近期活动

社区热点

华师大CTO学院:科创生态建设与创.
宏发电声江玫瑰谈PgMP:“下好一盘.
PgMP:交付能力与创造未来的项目管.
开放讲座|《项目组合管理与PfMP认证
开放讲座|项目组合管理与PfMP认证
开放讲座|PgMP:项目管理思维与方法
开放讲座|《项目组合管理与PfMP认证
网络讲座|《项目组合管理与个人职业
开放讲座|《项目组合管理与PfMP认证
网络直播|产品经理的四大核心技能提

精彩专题

如何做好项目沟通计划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

国际工程索赔与反索赔

更多:

推荐信息

·项目经理沙龙俱乐部
·推荐项目管理公开课程
·联盟VIP会员服务
·联盟99元大课堂
·建造师课程辅导免费试听

社区圈子

集团企业生态体.
圈主:ETPPM
行业:综合应用

广东项目管理俱.
圈主:李恒
行业:综合应用

企业项目管理体.
圈主:zhenjm
行业:综合应用

项目管理知识宝.
圈主:wenyu2010
行业:工程设计安装

管理者论坛
圈主:maurice9
行业:综合应用

联系社区管理员

咨询电话 010-82273401/11
斑竹申请 admin@mypm.net


版权所有 © 2003-2004
京ICP证070584号 
BBS业务许可2007第353号 
最佳显示模式:1024*768像素
项目管理与PMP认证
杀死华尔街的公式(华人精英) [发表于 2009/3/5]
状态 开放帖 浏览量 1642   
80年代中期,华尔街转向计量经济学 ,聪明的金融工程师发明新的方法来增加利润。他们的方法用钱来生钱,效果非常好。直到其中一个破坏了全球经济。

一年前,谁都认为数学精灵David Li(译者:中文名字为李祥林,现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首席风险官)有朝一日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毕竟,金融的经济学家,甚至华尔街计量计量经济学家 ,都已经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而李的工作,在测量经济风险的影响方面,比以往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理论更快捷,贡献也更大。 如今,当迷茫的银行家,政治家,管理者,投资者的度过最大的金融危机大萧条以来,李或许该感激他仍然在金融领域有一份工作。 他提出了一个现在是臭名昭著的理论-决定相关性,或如何看似不相干的事件有关-并用一个简单而优雅的数学公式解释这个理论,一个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融资理论。

五年来,李的公式,被称为高斯连接函数 ,给人感觉是一个明确的积极的技术进步,这个个金融技术,使非常复杂的风险,被更容易和准确的预测。 在他的发散着灿烂的火花的数学花招的指引下,贸易商出售了大量的新的证券,扩大金融市场到无法想象的水平。

他的方法被从债券投资者到华尔街银行的评级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各种人广泛使用。它变得如此影响深远,或者说使人们赚了这么多钱,导致任何的关于其局限性的警告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

然后这个理论模型土崩瓦解。在年初这个理论开始出现裂缝,金融市场开始表现得没有按李的公式的预期运行。2008年这个小裂缝成为巨大的峡谷,破裂侵蚀金融系统的基础,吞没了数万亿美元,并使全球银行系统的生存处于严重危险之中。

可以肯定地说,David Li 近期内将不会获得诺贝尔奖了。 这个经济崩溃的结果之一是结束了金融经济学,这个结果值得庆祝,而不是担心。李的高斯系词公式将永垂史册,这个工具对世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使世界金融体系陷入瘫痪状态。

一个公式怎么能产生这种破坏性冲击? 答案就在债券市场中 , 几十万亿美元的系统,使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能提供数万亿美元的贷款给企业,国家和购房者。

债券,当然,这只是一个借据,承诺到期归还并支付利息的纸条。 如果一个公司说,比如IBM公司,通过发行债券来借钱,投资者就会密切关注其帐户,以确保它有能力偿还这个债卷。 风险越高,当然风险总是有的,债券的利息也越高。

债券投资者很喜欢概率这个概念。 如果有百分之一违约的可能,但会获得额外的2个百分点的利息,他们就会勇往直前。就像一个赌场,非常高兴地失去一次大资金来换取大部分时间的利润。

债券投资者也投资于数百甚至数千的抵押贷款。潜在的涉及金额是惊人的:美国人现在应该有超过十一万点零亿美元的抵押贷款。 但抵押贷款的困乱超过了大多数债券。没有保证利率,因为金额业主每个月偿还利息是根据再融资和违约的多少来定的。而且没有固定的到期日:几时能收回钱是不知道的,因为人们支付他们的抵押贷款时间是不可预测的,这个时间举例来说,当他们决定出售他们的房子的时候。 最成问题的是,没有简单的方法来指定一个单一的概率。

华尔街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通过一个被称为tranching的过程 ,把这些债务分组,并允许设立安全债券与无风险的三A信贷评级 。 I投资者在第一档,或片,就可以得到首先支付。 排在后面的只能得一个双A的信贷评级,他们的债券,能够收取更高的利率但承担高违约的机会。 .等等这些评级分类方法。
连线(Wired)杂志报道,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可以归结到一个数学分析公式的滥用上,而这个公式的发明是一名华人: David. X. Li。如果不是这次金融灾难,David X. Li这样有数学天才者可能在某日会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DavidX. Li的开创性工作是度量投资风险。David X. Li从事的研究是确定资产间的相关性(correlation),或称之为一些全异的事件似乎如何有关联,并以简单和规范的数学模型做描述。他构建的被称之为线性相依关系(Gaussian copula function)的模型几乎像是金融界毫无疑义的突破,是一项令巨大而极其复杂的风险,能以数学手段比以前更容易和精确地进行描述和度量的新型金融科技。

David. X. Li 中文名字为 李祥林,现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首席风险官。"


David li 拥有加拿大沃特卢大学统计学博士学位,以及保险精算数学硕士学位、金
融方向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金融学硕士学位。他曾当选为保险精算学会投资分会
理事,目前是《北美保险精算期刊》副主编。此外,他还一直在多伦多大学、沃
特卢大学、马尼托巴大学等院校任教。他在1997年发明了关联结构模型,为整个
信贷衍生产品市场的迅猛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现在世界范围内每天仰赖这个模
型运行的交易达到上百亿美元,并被称为“这个产业的当前标准”。

注:David li 是第一个把Copula引入信用产品定价的人

华尔街的中国精算界精英

发表于 2007-7-17 14

一个人的死亡和公司生存曲线

来自中国的金融硕士,如何在十年内帮助华尔街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2万亿美元的市场。

  对于爱情和死亡关系的思考,帮助李祥林在1997年发明了一个金融数学模型。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模型将推动一个金融市场的发展。

  夫妻俩因为同样的生活习惯,多年的亲密相处,不仅习性慢慢相近,生命也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一个人死亡之后,另外一个人今后几年内死亡的概率提高。这种名叫“破碎的心”现象,对于保险业出售人寿保险和夫妻联合的年金相当重要。


  在李祥林看来,这种夫妻之间生命的联系和债券市场中一个公司倒闭之后对另外一个公司的影响是相通的。他的模型就描述一定经济环境下,公司倒闭的相互关联性。

  “一个公司的毁约也就是相当于一个人的死亡,而公司的生存曲线和人的死亡表是一样的。”李祥林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李祥林的模型刺激了信贷衍生债券市场的爆炸式发展。这种市场是基于公司债券和对破产信用的保护。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这还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市场,而现在,全球银行业衍生债券市场上流通着价值上万亿美元的信贷衍生产品。

  来自中国江苏的数量分析专家

  李祥林,42岁,身材高大,说话带点中国南方口音。在北美多年的生活以及专业的原因,使他用英语表达思想非常流畅。因为信用衍生债券市场在中国几乎还没有起步,很多专业的名词在中文里很难表达。李祥林在华尔街数量分析领域颇有名气,最近美国媒体介绍了他和他的模型,使这个数量分析专家广为人知。

  李祥林的家乡是江苏连云港灌云县。父亲曾经是一名警官,李祥林是家中八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他在国内分别读完了数学的本科以及金融的硕士。1987年,李祥林来到了加拿大,在那里取得了工商管理的硕士学位。后来本来要回国的李祥林改变了对未来的设计,他在加拿大又读了精算专业,考取了初级精算师,最后又获得了统计学的博士学位。

  “大部分人是先学了理工科,再去学经济,我是来回走了两三遍。”李祥林笑着说。

  故事的开始是基于对信用的重新认知。

  “信用衍生债券把信用本身当做一个产品来交易,是证券业的革命性变化。”李祥林说。

  传统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购买了公司的债券,也就承担了这个公司毁约的风险,而信用衍生债券就是把投资者的风险出售,以各种组合在市场流通。相对于传统债券的单一买卖,它几乎可以无限制地交易下去。

  李祥林的模型帮助预测在特定的信用衍生品下,投资者能期待什么样的回报、怎样定价、风险有多大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降低风险。现在,世界范围内的大投资者都已经开始用这个模型来做交易,每天仰赖这个模型运作的交易达到上百亿美元。

  “李的模型让产生和交易衍生债务抵押债券(CDOs,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变得容易很多,”英国诺丁汉(Nottingham)商学院研究金融风险的教授凯文(KevinDowd)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论,“而且他的模型很快就成为这个产业的当前标准。”

  从爱情故事到公司关联模型

  1996年,李祥林当时还在加拿大的皇家商业银行工作。这家银行虽然小,但在信用衍生证券方面可以算是先驱。

  “那时候信用衍生证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李祥林说,“每天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考虑。”

  投资银行界在那时开始讨论这样一个概念,即把企业债券汇集在一起,构成债券的联合体。基于债券联合体的CDOs,将债券联合体的信贷风险以债券发行的形式转移给信贷债券的下游投资者,下游投资者的购买者可以得到定期的现金补偿。

当债券联合体产生信贷损失时,高风险(低信贷等级)分支首先以降低现金回报的方式,承受损失直至该分支的预定损失饱和点,从而延滞较高信贷等级分支的信贷损失。这恰恰是CDOs市场如此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当CDOs最先在业界出现的时候,怎样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预估多重毁约的可能性,成为它最基本的技术挑战。李祥林的模型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

  2000年,已经到华尔街的金融咨询公司(R iskM etrics.G roup)工作的李祥林在《固定收入杂志》(Journal of Fixed In come)上发表了这个模型。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信贷风险债权化是金融界的大势所趋,”瑞士再保险公司资本管理与咨询分公司量化分析师孙东宁博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关联结构模型的适时提出,为结构化的信贷衍生产品估价和风险控制的定量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应当说,李祥林博士的关联结构模型为整个信贷衍生产品市场的迅猛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李祥林的模型为许多新型信贷金融产品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例如以“合成CDOs”(s y n th e ti c C D O s)下所保险的债务衡量,这个十年前还不存在的市场,到今年年底将会增长到2万亿美元。

  现在,李祥林在一家叫做 Barclays Capital 的银行做全球信用衍生债券数量分析的管理。

  “我所从事的事业,其实是把做学问和金融市场连在了一起。”李祥林说。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 由论坛统一发布的广告:
楼主 帅哥约,不在线,有人找我吗?wml


职务 无
军衔 主帅
来自 江苏
发帖 2621篇
注册 2004/8/5
PM币 1819
经验 6249点

英文:杀死华尔街的公式(华人精英) [回复于 2009/3/5]
Recipe for Disaster: The Formula That Killed Wall Street
By Felix Salmon 02.23.09
In the mid-'80s, Wall Street turned to the quants—brainy financial engineers—to invent new ways to boost profits. Their methods for minting money worked brilliantly... until one of them devastated the global economy.
Photo: Jim Krantz/Gallery Stock
A year ago, it was hardly unthinkable that a math wizard like David X. Li might someday earn a Nobel Prize. After all, financial economists—even Wall Street quants—have received the Nobel in economics before, and Li's work on measuring risk has had more impact, more quickly, than previous Nobel Prize-winn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Today, though, as dazed bankers, politicians, regulators, and investors survey the wreckage of the biggest financial meltdown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Li is probably thankful he still has a job in finance at all. Not that his achievement should be dismissed. He took a notoriously tough nut—determining correlation, or how seemingly disparate events are related—and cracked it wide open with a simple and elegant mathematical formula, one that would become ubiquitous in finance worldwide.

For five years, Li's formula, known as a Gaussian copula function, looked like an unambiguously positive breakthrough, a piece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that allowed hugely complex risks to be modeled with more ease and accuracy than ever before. With his brilliant spark of mathematical legerdemain, Li made it possible for traders to sell vast quantities of new securities, expanding financial markets to unimaginable levels.

His method was adopted by everybody from bond investors and Wall Street banks to ratings agencies and regulators. And it became so deeply entrenched—and was making people so much money—that warnings about its limitations were largely ignored.

Then the model fell apart. Cracks started appearing early on, when financial markets began behaving in ways that users of Li's formula hadn't expected. The cracks became full-fledged canyons in 2008—when ruptures in the financial system's foundation swallowed up trillions of dollars and put the survival of the global banking system in serious peril.

David X. Li, it's safe to say, won't be getting that Nobel anytime soon. One result of the collapse has been the end of financial economics as something to be celebrated rather than feared. And Li's Gaussian copula formula will go down in history as instrumental in causing the unfathomable losses that brought the world financial system to its knees.

How could one formula pack such a devastating punch? The answer lies in the bond market, the multitrillion-dollar system that allows pension funds,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hedge funds to lend trillions of dollars to companies, cou-ntries, and home buyers.

A bond, of course, is just an IOU, a promise to pay back money with interest by certain dates. If a company—say, IBM—borrows money by issuing a bond, investors will look very closely over its acc-ounts to make sure it has the wherewithal to repay them. The higher the perceived risk—and there's always some risk—the higher the interest rate the bond must carry.

Bond investors are very comfortable with the concept of probability. If there's a 1 percent chance of default but they get an extra two percentage points in interest, they're ahead of the game overall—like a casino, which is happy to lose big sums every so often in return for profits most of the time.

1楼 帅哥约,不在线,有人找我吗?wml


职务 无
军衔 主帅
来自 江苏
发帖 2621篇
注册 2004/8/5
PM币 1819
经验 6249点

Re:杀死华尔街的公式(华人精英) [回复于 2009/9/18]
ding
2楼 帅哥约,不在线,有人找我吗?yg


职务 无
军衔 上士
来自 上海市
发帖 456篇
注册 2009/9/17
PM币 12
经验 467点

共1页  97 [ 第1页 ] 8:
  
!  您尚未登录,不能回复主题。    现在 登录  注册
关于联盟 |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建设运营:共创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84号 BBS业务许可2007第3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