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断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媒上看到新加坡媒体宣扬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报道,同时鼓励新加坡人学好华文,搭上中国飞速发展的顺风车,到中国市场分一杯羹,弄得大家摩肩擦掌,跃跃欲试,似乎当前的中国到处都是机会。 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真的这么乐观吗?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先不说中国每年7%的经济增长率有多少水份,也不说中国政府的腐败和社会风气的堕落,我只就我自己的亲眼所见,就我的家事来谈谈我对中国发展形式的一些粗浅看法。 我来自中国中南某省份的一个小城市,父母是工人。我的父母工资不高,基本能够维持一般日常开支,家里有住房,家电也基本齐全,但是几乎没有任何额外消费。他们从来不看电影,更不用说旅游。只要没有家人生大病,日子勉强过得去。他们以前所在的国营工厂现在已经卖给了私人,他们的40多年的工龄全部买断,每个月给300元人民币退休金,相当于70新元,没有任何医疗等社会保险。也就是说,如果得了病,所有费用全部自己负担。我上次回家,给了我父母二万块钱,可是他们舍不得用,说是要防病。 我的小姨夫最近得了眼疾,需要一万元人民币来支付手术费用和住院费用,但是他们家里根本支付不起这么昂贵的医疗费用。因为我的小姨以前所在的工厂早就倒闭,说是下岗,实际上是已经失业好几年。 我的姐姐在西安结婚生子。由于她只有一张大专文凭,而且没有西安市户口,再加上西安经济发展相对封闭滞后,很难找到工作。 应该说我的家庭和我的小姨的家庭属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一般城市家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数量众多的农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我的二姨在文革的时候下乡,以后嫁在农村,每天在地里、家里忙得团团转,又是养猪,又是养鸡,但是仍然入不敷出,生活艰难困苦。 数年前,听说某县要修建公路,强行逼迫农民来修路,还要求自带干粮。这些农民很气愤,看到路上经过的小轿车就拿石头砸,因为他们知道小轿车里面坐的肯定是当官的。这只是我听到的我身边的一个真实的事例,那些报纸上遮遮掩掩报道的农民抗税和自杀的案例就数不胜数了。 我在北京工作数年。比起我们家,我的北京同事们可以说日子过得好多了。毕竟在大城市里,工资级别长期比较高,各种机会也多。可以说北京,上海,深圳的发展的确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据说上海现在无论从市政建设还是从政府办公效率都可以和新加坡媲美。虽然在大城市里也有为数不少的工人下岗,生活艰难,但是这些人淹没在整个城市蓬勃发展的朝气下,不影响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总体来看,几个大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风起云涌,发展势头旺过各种社会问题的阻碍。但是为数甚多的中小城市和广大的农村依然经济发展停滞,信息相对封闭,文化素质较低,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加。 在我的眼里,中国好像一只意欲展翅的大鹏,但是在它貌似健硕的翅膀下坠着无数的铅球,新加坡不能只看到那对要腾飞的翅膀,还应该看到翅膀下掩藏的种种社会问题。如果对中国社会现状能够了解得更为客观实际,我相信新加坡商人对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抉择能够更加准确。(摘自《联合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