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吉 看多了朱德庸的“四格漫画”,越来越觉得他其实可以另谋出路,譬如不画画光说话。就像他先前的《双响炮》、《醋溜族》、《醋溜CITY》、《涩女郎》等,这个性情男人总是能找到一些抖机灵的“说法”去消解爱情、戏说婚姻、趣谈两性。“任何有意义的事都仍然有其荒谬成分,就看意义和荒谬之间的对比有多大了。”朱德庸挺像是一面哈哈镜,既要反映它们之间的尺度,又要添油加醋捕风捉影指东打西一通,以博君一笑。 他最近一部集子说的是“关于上班这件事”。一如既往,见招拆招,这回他向“8小时工作制”打起了主意。“摸鱼无罪”、“偷懒有理”,这些上班混子们的心得在“朱式幽默”的包装下俨然成了金科玉律。譬如,“好老板遇上好职工就会变坏,坏职员遇上坏老板就会变乖;好老板遇上坏职员就会发疯,坏老板遇上好职员就会发财”;如“完美公司的定义:老板负责做白日梦,员工负责打瞌睡”;如“上班族自我脱困6大口诀:1.生死由命,富贵在天;2.该是我的别人拿不走;3.人生有比工作更重要的事;4.老板有老板的烦恼;5.我只能活这辈子;6.有钱人没一个好东西”;如“我是一个工作狂——一工作就发狂”等等。我奇怪,没有上班概念15年之久的朱德庸(自由职业者)怎会还有这般深见?或许惟一能解释的,就是他作为艺术家的有着常人不曾有的敏感神经吧。 当然,他的见地绝不能当真,顶多是一味不错的精神调剂,谁要是把它作为职场政治的生存法则,结果呢……书中有这么一副四格漫画:一女子说“我拿最高级的皮包”,“我穿最高级的衣服”,“我用最高级的鞋子”——但“我却在做最低级的工作”——盖章。为了贯彻“职场打混有益身心”的逻辑,朱德庸有意在夸大工作的无趣。而问题是如果我们真的面对一份无趣的工作,又得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朱德庸给不了答案,而《敬业》能。《敬业》说:“事业是人活着的动力,人不做事就如行尸走肉,所以人要敬业,尊重自己的职业。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职业,你就要认真地对待它,全身心地为它服务。” 你会发现,它和朱德庸说的完全是两码事。 对于那些渴望职场成功的人来说,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属于必读书目。据说,这本书在美国公司员工人手一册,而且更是职业经理人的案头必备之选。在书中,柯维在强调品性修养的同时,还系统地介绍了为人处世的技巧。这类传授“技巧”的书,如《选对池塘钓大鱼》、《如鱼得水》、《办公室管理学》、《如何让老板say yes——上班族成功的50帖妙方》、《生存危机》、《我不是在教训你》、《职场动物进化手册》等介绍的方法令然眼花缭乱。但通读过后,其实所谓的“职场法则”也不外乎阿尔伯特·哈伯德《职场政治规则》中所概括的:(1)与关键人物结盟或建立伙伴关系;(2)与同僚建立协作关系;(3)了解公司的战略目标并参与进去;(4)实话实说;(5)行为举止职业化;(6)策略地解决冲突;(7)保持斗志并把握事业发展的机遇;(8)保持幽默感。 古希腊哲学家艾皮克蒂塔有句名言:“一个人的快乐与幸福,不是来自于依赖,而是来自对外界运行规律的追求。”他还说:“如果您不掌握规律,天天抱怨和不满,那你即使拥有全世界,也是痛苦的!”阅读职场图书的快感往往在于能在规则的土壤里获取对规则的认知和方法的掌握。但正如一些社会学家所担心的,有些职场图书格调不高,多是在教人狡猾,教人使诈,教人彼此不信任,像读多了《办公室防人成功学》一类书,人不变得猥琐、乖戾才怪。因此对于这样的职场厚黑学,读者朋友们是有必要明辨真伪,谨慎购买的,难道不是吗? 二〇〇五年七月十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