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大连的第二次机会? 尽管成为东北亚航运中心尚存变数,但这座北方明星城市却有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出头机会 薄熙来对北方明星城市大连的推介从来不吝言辞。这位曾长期担任中共大连市委书记、市长的中国商务部部长在离开大连后更加相信,这座城市必须立足于坚实的产业基础。 电子信息及软件业正是大连选择的产业路径之一。对大连来说,仅有足球和漂亮的城市广场远远不够,但这却是吸引外来人才居住的一个亮点。 上月底,在商务部与大连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上,薄熙来表示,商务部将把促进软件出口和加强软件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努力支持中国软件产业加快发展。 大连市正将电子信息产业视为它的第二次产业机会。 航运中心之争 此前,大连市提出了在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中建设“一个中心(东北亚最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四大基地(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及软件业、先进装备制造、造船基地)”的城市定位。 大连港有着辉煌的历史:尽管总吞吐量没有上海大,但外贸吞吐量曾在全国名列首位。新中国成立之后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东北是资源性物资运输的主要基地,得益于此,大连一直稳坐中国北方第一大港的宝座,同时也是无可争议的中国最大的贸易港,而当时的山东青岛只是个二流的小港口。 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风云渐变。2001年,整个东北三省的GDP仅比山东省略多一点,而在外贸方面,东北三省的总值还不如山东省。 东北老工业基地出现的困难导致大连港的吞吐量减少。去年,大连港的吞吐量在全国排第6位、集装箱排第8位。 根据发展规划,大连新港将在距离现在的码头50多公里的地方建成原油、矿石、集装箱、汽车、粮食五大专业化码头,规模几乎都是中国最大。 大连的对手不仅仅来自国内,更多的威胁还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据统计,东北亚地区各港已建和在建的15米水深的集装箱深水泊位不下40个,韩国釜山港在已有8个深水泊位的同时,准备再投资60亿美元新建25个深水泊位;中国台湾的高雄港、日本神户港的计划也非常宏大,而且这些港口均采取以争夺中国大陆集装箱箱源为主的策略。目前,釜山港集装箱的吞吐量有40%来自于中国北方的港口。 冲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如果说定位于东北亚航运中心要受到外部诸多竞争因素的影响,那么将软件产业视为大连的第二个产业机会将取决于其内部机会的把握。现在,大连正努力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到占东北地区总量的50%,居东北地区第1位,占辽宁省的60%。 在硅谷工作过的前微软中国区总裁唐骏将大连与硅谷做了一番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在大连,如果有一个产业最适合发展的话,就应该是信息产业。” 目前,中国软件业发展的格局还未最终落定,如此看来,大连有机会抓住这次国际资本和产业梯度转移的时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把国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直接投资。这一次转移被称之为“蓝领转移”。 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市场承接了国际产业资本的再次转移。这次则是一次“白领转移”。 在巨大的市场机遇面前,国外的大公司开始把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和产业资本向中国的某些城市转移,大连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大学集中、人才优势明显的城市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商业发达的沿海城市或是大城市,但这些城市的人力成本已经不低;另一类是城市规模还不很大而大学又比较多的城市,如大连、西安等。 第二类城市在承接国际产业资本的“白领转移”中似乎更具有优势。中国的综合电子信息产业在历史上曾形成了“南硬北软”的格局——南方的企业在电子信息产品硬件制造业上的能力很强,但北方企业的人才受外界诱惑少,能坐得住,在软件业等领域有所作为。大连的软件产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1999年7月,大连软件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之一。现在,大连软件园已经由第一期工程的2.98平方公里向第二期建设的4.18平方公里拓展。 1999年,大连软件园的软件销售收入为1.5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650万美元。2000年,软件销售收入已达3.5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400万美元。按照规划,大连软件园2005年将实现软件销售100亿元人民币,出口5亿美元,至2010年营收500亿元人民币,出口30亿美元,向印度的班加罗尔和美国的硅谷看齐。 目前,入驻大连软件园的企业已有80余家,其中包括IBM、通用电气、戴尔、埃森哲、索尼、松下、三菱、东芝、诺基亚等世界500强企业,它们已在此建立了各自在中国和东北亚的软件研发和外包服务中心。 众多的日资企业很看好大连软件园,像欧姆龙、CSK、阿尔派、FTS、日中技研、日立造船等,它们都在园内设立了软件研发中心,一批国内知名软件企业——东软、中软、信雅达等——也已经在这里设立了面向日本市场的出口和外包基地。 大连软件园引人瞩目的独特模式是“官助民办”。所谓“官助民办”,就是由大连市政府划出7.1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给予特殊政策支持,由企业出钱修建软件园并主导招商、开发、管理等事宜。 人才缺口和语言教育的滞后是大连软件外包业的一个痛点。GE曾计划到2003年底招2500名软件人才专攻日本软件外包业务,到2005年这一数字更要达到4000人,但到目前为止,它在大连软件园的基地仅有1300名精通日语的IT人才。 大连市政府的一名官员称,国内对日软件外包企业正面临着“快乐的痛苦”。对日软件外包业务多得做不过来是快乐的,但人才的匮乏导致订单丢失却是痛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