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日 现代组织:“稳定的破坏者” 社会只有在强烈的不平衡中,才能有稳定和凝聚力。 社会、社区和家庭都是具有延续性的组织。它们力图维持稳定,并阻止(至少是减缓)变革的步伐。但是我们也知道:理论、观念和人类所有的精神财富都会老化,并最终变为过时的废物,成为累赘。 但是,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提出的“每一代人都需要变革”的观点,并非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因为我们知道变革并非由成就和希望促成,而是来自于陈腐衰败、来自于日暮西山的观念和组织,来自于无法自我创新的困境。不管是政府、大学、企业、工会还是军队,这些组织要保持连续性发展的惟一途径就是在结构内部植入系统的、有组织的创新。组织、系统和政策,如同产品、流程和服务一样,最终都会老化而变得无用。无论它们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这一过程都不可逆转。不论是社会领域还是经济领域,不论是公共服务机构还是企业,其实他们对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需求都一样迫切。现代组织必定是“稳定的破坏者”,其构建的目标就是为了创新。 行动指南: 你最后一次提出或帮助提出新产品或新的服务创意,是在什么时候?你只是模仿你的竞争对手,还是萌生了新的点子?重新努力吧! 摘自: 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 Society) 《生态愿景》(The Ecological Vision)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今目标点评: (本期点评,文荣博士,北京亿企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今目标管理平台缔造者之一) 本篇日志主要源自《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第4篇“结论:创业型社会”第1节“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德鲁克常常把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相提并论,前面已有多篇日志谈到了这个问题。 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中,德鲁克详细论述了创新的七个来源、创新的实践和策略等等重要问题。和管理一样,创新也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理论上认识并认可创新的重要性并不困难,困难在于如何将认识真正付诸于实践。 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要求企业具有连续性。一个朝令夕改、随波逐流的企业,很难获得成功。连续性是一种惯性,会将企业引向陈腐和衰败,并最终走向灭亡。因此企业要想持续地存在,必须要有内在的创新机制,在主动的变革和动荡中,寻求更高层次的稳定和延续。 毛泽东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创新不等同于革命,也不是企业内部的暴动。但是很少有创新像请客吃饭那么轻松舒坦,企业的创新史,基本上也是企业家的血泪史。 套用一句俗语,创新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创新。企业不得不创新,企业家也不得不承担创新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