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笔者有幸走访了福建泉州、厦门大约二十余家企业,令人忧虑的是多数企业的IT人员过于“年轻化”,年轻得几乎让你感到他们没有太多的工作方法与成熟思路,稚嫩的双肩难挑信息化的重任。 最让人忧虑的是多数信息化人员、CIO还是埋头扎堆于“技术丛林”,苦读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JAVA技术、SAP技术、网页编程技术,却对本单位的行政管理、市场销售、后勤管理、财务融资、人事关系等基本面一知半解;他们喜欢聆听一些业务流程重组、精益思想、柔性制造、约束理论等与信息化相关的教义,成了“纯粹典型的技术派、学院派”。他们从不理会企业信息化需与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懂得信息化必须与本单位各个层面充分融合,甚至充耳不闻,以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纯粹的技术派”误入IT黑洞 目前国内信息化主管通常会忽略一件极其重要的工作:对单位现状和单位管理需求的了解。信息技术中心一旦缺少了这项工作,那么这个中心只能够是一个信息技术的中心,而不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中心。只有与管理结合、与业务结合、与人事结合,才能充分发挥IT自身的特长与优势,否则对本单位各项管理不认真地去进行研究、结合与改进,只能导致闭门造车,理论脱离实际、技术背离业务,甚至“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再好的技术也徒劳无益。 概括而言,目前信息化人员、CIO的窘境主要表现有三:①信息化人员、CIO技术较为单一,专业化程度偏强,在开发软件或推广信息化建设时,对单位实际需求不能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②业务面窄,知识老化快,在做项目管理工作时,不能正确表述业务领域内容,不能有效衔接业务与技术两个环节;③人事沟通协调能力不足,项目执行能力薄弱,难以形成全局性、前瞻性的工作思路,不少CIO不能站在单位的角度为本单位正确选择软硬设施,造成选型严重失误。 凡此种种,似乎恰恰导致国内信息化成了一个最容易被人“忽悠”的领域,信息化建设成了某种“黑洞”的代名词,造成人们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大、收效微的印象。权威数据表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约70%的信息系统项目建设超出预定的开发周期,大型项目平均超出计划交付时间20%~50%,90%以上的软件项目开发费用超出预算,信息化建设实施失败率高达60%以上。这些窘境跟用户单位信息人员、CIO的素质、底蕴大有关系。 案例一:一年以前,国内某地市级政府申报了五大班子联网项目建设。作为第三方的监理机构对这个项目评估时发现,此项目中每个结点都安排了一台双机热备,项目整体造价700多万元,而当时一台交换机价格仅110万,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可达到13年。在一个地市级政府的网络搭建中,四个结点备一台交换机足矣,为什么每一个结点都要配置、要多花好几百万元呢?不知是政府钱太多,还是单位CIO糊涂,竟然同意开发商的方案。幸亏被第三方机构质疑否决,否则老百姓的纳税钱就要白花了。 案例二:某地市开展大型办公自动化联网建设,开发商居然报出每年200多万元的运行维护费用。可实际,这些费用大部分是不必要花费,是属于看起来像是“名正言顺”的巧立名目,然而年轻的信息主管却识不破“老江湖”的厂商,也同意开发商报价项目。幸亏推行专业化IT评审,否则该市每年就有几百万元莫明其妙以“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为名被做掉。 案例三:福建一家国有企业的老总,由于较多参加大型会议,接触到很多信息化的知识,于是对信息化大为向往,一天,他责令其所在企业信息中心进行IT建设规划,声称一定要用最好的管理软件系统来武装企业,改善管理流程。巧合的是,该企业信息中心技术人员也是充分领会企业老总意图,纯粹从技术角度出发,规划了一个技术“最先进”却类似于花瓶的规划方案。其结果是,信息化难以对接公司战略,无法实施下去,贻误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造成了投资重大失败。 查看精彩全文 http://www.zbintel.com/wz/1211180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