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巨坑,郁闷中,干脆信手涂鸦一下虚拟的建设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也叫全寿命周期)的集成化供应链的形成,乱想全球建设工程信息一体化后会是啥样的。 以下构想的前提是针对建设工程的一套完整的、基本的、标准化体系已经形成或者基本完善(全世界有的是各类标准化组织正在为之努力)。 按一个业主(也指建设方/投资人)从无到有的建设工程的过程说。 ---------- 业主:我要建XXX工程项目了,首先哪里建好呢? 工程咨询方/项目管理方:我来帮您选择吧,制定了项目前期的工作计划。按照工作计划, 对工程设计方说:业主希望自己的建筑标准和外在要求是这样的。。。你们出几种建筑方案吧,让业主挑挑。。。 工程设计方:从自己的信息库中调出类似需求的方案,找出做这方面特擅长的建筑师,权衡过去的种种不足后,考虑时代的变迁要求,构思针对本工程项目的方案。。。并通过3D可视化平台( http://www.bentley.com/)技术,为业主提供一个虚拟的空间实体效果,让业主指点江山了。。 激烈的公开招标/竞标后,总算选出两三家不错的建筑方案。(选出的建筑方案被要求导入公共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计算模型一次性转入了!前提是统一的标准化分类体系。 工程咨询方/项目管理方说:我来编制项目建议书了。 工程咨询方/项目管理方就从自己的信息库中,啪啪啪,查阅了类似项目的有关资料,结合当前的一些实时数据(市场调研),开始编制项目建议书,对选出的几种建设方案作出经济、技术等比选。。。 遇上麻烦项目了,需要比选几种可行的建设场址,于是,从公共的GIS信息系统( http://www.lingtu.com/)中,提取建设场址的相关的最新地层资料,如相关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 对工程勘察方说:看看是否有潜在的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另外,我们还需要点别的信息做一些专题研究,你们做做吧,给些建议。 对技术咨询方、顾问公司、或者研究单位、高校这些做专题研究的单位说:请接着他们的做吧,给分析一下这些地方建设是不是安全的,技术可行性是咋样的。。。 工程勘察方:很高兴,啪啪啪,也从自己的信息库中提取了附近场址的相关信息,同时按照信息系统中已有的工程设计方的方案,针对具体工程项目,补做有待完善的现场勘察、现场或者室内试验,并将这些最后的结果信息(设计或者研究所需的各种静力、动力计算参数)补充放入公共的GIS信息系统中。――计算参数一次性录入! 专题研究的单位:按照公共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已有的工程设计方的方案,以及从公共的GIS信息系统中获取研究分析所须的计算参数,开始根据自己擅长的理论手段,玩起了诸如有限元之类的各种数值分析方法,计算单一的应力场、渗流场、温度场或者相互耦合分析,上部下部的协同工作等等。。 工程咨询方/项目管理方:业主,好了,您看看,这几种方案的比较结果是这样的,我们建议是这样的。。。 对,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如酒店等之类的,还要请一些专门的顾问公司来开展专项的顾问服务,帮助方案设计方做出更合理的设计。。。 业主:找专门的评估单位评估下吧。 专门评估方:嗯,哪些哪些还可以怎么样,,,,最后建议是。。。 业主:嗯,这个还不错。 工程咨询方/项目管理方:行,那我们将有关资料开放到政府相关部门了(当然其间也有其它手续办理),将政府部门要审查的相关信息放入公共的GIS信息系统。。。开始了一堆的手续和补充完善。。。――相关审批所需信息一次性录入! 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公共的GIS信息系统,从规划、交通、环境、园林等方面审查是否符合要求(各种条件都在GIS信息系统中设定好了,他们仔细检查核对结果就可以)。好,你们可以继续干了。――审批信息在各部门之间根据权限共享(含稽查、审计啊什么的部门)!确实透明、公开啊! 对大点的工程或者符合什么条件的,公共的GIS信息系统自动转入要求的深入做做它的可行性研究,此时,工程咨询方/项目管理方类似项目建议书那样编制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查。然后, 项目管理方:开始根据批准的方案设计等相关信息资料,在公共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制定整个项目的框架性的合同分解,形成项目管理组织架构、投资总控计划、进度总控计划,为项目管理组织架构中的每方确定角色分配权限。――建立框架性的项目管理集成体系!并将项目中涉及的各方工作做框架性计划安排!――有组织、有计划、有控制的计划!做到会化多少钱、用多少时间、实现什么样的成果的心中有数! (罗嗦下,这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不同于ERP之类平台之处,任何事情的起始有它的时间纽带,并且通过工作分解结构WBS把各种任务和管理内容有机组织在一起) 工程设计方,你们继续深化方案设计吧,到公共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看,我们的进度安排是这样的。然后, 实时的根据工程设计方提交到信息系统中的工程图纸(按照统一的分类标准来分类提交图纸,这个时候CAD之类的制图工具、3D可视化平台、项目公共的信息系统的数据是对接的),项目管理方按照自己信息库中类似工程项目的经济指标(因为分类标准统一,所以使得类比更加成为可能),对工程设计方提供的图纸从经济、技术、施工等方面做限额设计控制。 并按照业主的需求,对初步设计中可以确定的主要材料、设备进行选型,一方面从自己的材料、设备信息库(所以这类的供应商应注意将自己的最新信息更新到相应的信息库中,当然也可以是一个公共的信息库,这个对工程设计方、施工方都是需要的)中提取符合设计、业主要求的,性价比上做比选,并且也搜集最新的材料、设备信息,补充完善信息库,作出最能为业主接受的选择。 工程设计方:因为共享信息平台,工程设计方的各专业工程师的工程图纸可以很容易的在3D可视化平台上建立3D模型,专业工程师很容易相互协调布置各种设备管线,看到设计可能出现矛盾的地方,室内空间是否得到有效利用等等,也可方便业主针对具体的建筑设计、工艺组织设计等情况及时做出判断。――减少今后的设计变更,工程量自动计算 项目管理方:随着设计图纸的深入,不断根据以往自己的信息库提供的类似经验,在公共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制定整个项目的最终确定的合同分解,形成正式的项目管理组织架构、投资总控计划、进度总控计划。 因为随着设计工作的深入,做好了限额设计管理工作,结果是按照初步设计图纸做出的初步概算,嗯,是符合前面审查批准的范围内。。。 施工图设计结束后(呵呵,可能那个时候,施工图设计就完全移交到施工总包单位完成了),开始一系列的工程招标和货物采购, 公共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上按照进度总控计划,发布一个接一个的招标公告,通过在线方式,前来投标的单位,递交其各种资料,经过认证的一个一个自动进入信息库中,招投标全过程得到记录,并将招投标过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审批的资料传递过去。信息库中新增或者更新每个投标单位的档案材料。(呵呵,同样,这个时候可能监理方也没有了,就是FIDIC意义上Engineering了,项目管理方来承上启下地继续做) 施工总包招标结束后,中标的施工总包和项目管理方、业主、设计方一起,对整个项目的进度总控计划调整,做出各方今后执行的计划标准。 同时也陆续将中标的分包、材料/设备供应商等的时间计划导入总控计划中,做为对总控计划中各项内容做进一步细化,计划就这样一级一级的逐渐落实下去,并且从下到上的汇总上来。(投资/成本也是这样,于是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的那个大家熟悉的曲线也出来了)――还是那句话,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化分类体系,这个事情没那么容易! 哈哈,随时间变动呈现出来的3D可视化,是不是就是4D的施工过程模拟呢?赶快可视化地检查吧,是不是在合适的时间安排了合适的工作,并提供足够的工作平台呢?――减少了施工过程的工作界面的冲突! 交底那些工作就不谈了,施工总包方、分包方啥的,随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进入公共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查看最新版本的设计图纸,并及时的对设计图纸从施工上提出协商意见,――减少设计图纸延误工期的问题,也可以追溯导致施工延期及费用变更的原因。 正式施工前的一系列政府手续,也是一次性材料/信息录入,信息平台中自动传递到相应部门――审批信息已在各部门之间根据权限共享。 施工总包方:开始它的工作,并负责协调实施中其它分包方、设备安装方等之间的工作,它们的入场也是进度计划中安排了的,实施中,还填写施工中的各类质量检验、验收表单等等。 也4D的施工过程模拟来实时展现工程近况了,给远程的各方查阅。 项目管理方:检查、监督、控制实施中的工程进度、费用、质量、HSE等情况,并及时在公共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上通报,对有较大变化的进度、单价,通过动态的实时调整、更新,查看其影响,并做出优化的、合理应对方案,报业主确认。 同时,项目管理方,每月将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按照公共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上的项目月报要求,提交给业主,供业主了解最新情况。 施工完毕,各方在一起做竣工验收了,相关的资料都在公共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具备了,就是实地的检查了,然后填写并提交相应的表单,从公共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导入公共的GIS信息系统,到政府相关部门就看到要检查的事项。 最后,就是将这个公共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与接下来质量维护相关的资料的享有权限授予中标的物业管理公司,由物业管理公司不断往上填写竣工项目的运行情况,供今后维修改造 甚至 项目生命周期结束 后的拆除做好历史记录(又是一个评价标准)。。。 过程涂鸦到此了。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