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帖子同步发自:(thomasdottang的博客 访问该博客) 做IT项目的,有两类事,一、基础机构,二、业务平台建设。现在也有很多企业把电子商务作为第三类分出来,其核心也是业务平台建设。需求矛盾最集中的,就是业务平台建设部分。通常发生的,一个需求还未完成,一个新的需求就开始了,而且优先级又很高。开发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扩张。这也是很多内部IT整天忙不过来的原因。
有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外包。通过外包,可以有效地分解压力,关键KPI马上提了出来,人力安排与费用。这个是内部IT拿来“抵御”需求的有效法宝,可也有失效的时候。如:处于发展期的公司,销售与市场的需求是最紧迫的,需求的内容也丰富多彩,目的很明确,挣钱!这个的“法宝”就失效了,不担心没钱,就是担心外包的开发能力。明确的讲,对于业务平台,投入再多的人力,其产出肯定是一根抛物线,过了最佳点,就不是那么有效了。
我们很容易地想到了能力模型。从现有的能力出发,规划IT需求,这是国际上已经比较流行的,最多的说法叫IT治理。
IT治理怎么做?打个比方,假设你是老板,按照你的企业路线,你的需求增长多少,相应地IT也做这么多投入。作为老板,你是非常明确手上业务的事,优先级如何。发展期中,销售和市场优先级较高;改革期中,后台支持比较重要;稳定期中,公司行政规章制度优先。一个时期对应一个业务战略,IT的规划也就出来了。
IT主管,经理以及总监,能否根据公司的战略进行系统平台规划是非常关键的。
现实情况下,大多数企业都有一个主流平台,试问一下,你的最终用户是怎么评价你的系统平台的?有多少人是非常满意,充分信任系统?有多少人对现有系统深恶痛绝,并且积极倡导更换老系统的?恐怕后者的几率更大一些。IT业务平台怎么才能使用户满意?这个不仅要靠内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业务平台建设与企业战略的吻合度。这个吻合度就是IT治理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一、一个有效的沟通桥梁。好的系统,肯定有一个好的Owner,他或是COO,CFO或者是CIO,这个角色的目标,就是把CEO的企业战略,转化成IT发展线路。简约执行,分配到岗,不干多余的活,一年几个项目,99%交付。热衷于与高层保持充分的沟通,知道业务要什么,什么是重要的。有时候,要求高层做出一定的取舍。
情况二、形成一个高效的系统控制。以IBM的业务模型为代表,把业务战略Top-Down,建立企业需求模型。“缺什么,补什么”。 这个需要有一个外媒来把这套机制引入,并且不断地回顾,优化,达到一个高效的决策体系。
情况三、综合治理。把IT规划纳入到整个企业发展战略中,才是正道。建立定期的评估机制,引入咨询公司不断反省,总结经验,纠偏。形成一个健全的综合治理体系。“系统的事,不是IT的事,要作为公司总体发展的一部分来考虑。
IT治理是需求矛盾的出路。IT管理者,无论是业务人员,还是技术人员,从企业整体发展出发,统筹建设系统平台,才是最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