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 中国研发管理网   会员中心 资料库 博客 圈子

PMI-ACP®认证

适合敏捷开发项目
敏捷项目管理最佳实践

网络课程

PMI-PBA®认证

重视项目商业分析
商业价值与需求分析能力

网络课程

NPDP®认证

产品管理国际认证
全球产品管理最佳实践

网络课

PMP®认证

单项目管理经典指南
年轻项目经理首选

北京 | 直播 | 录播

PgMP®认证

大型复杂项目全球标准
定位高级项目管理层

网络班

PfMP®认证

链接战略与项目
实现组织资源投资回报

全球直播

软考项目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计划 | 报名 | 经验

论坛
价值源于交流与分享
会员区:
登陆ID 密  码
功能区: 公告建议 | 帖子搜索 | 管理团队 | 荣誉版主 | 帮助手册






 项目型组织  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  科技项目  项目化管理  管理软件  资格认证  职业休闲
EPM体系与流程 综合集成管理 总承包管理 IT软件开发 项目型制造 P3E/P6 PMP | PgMP 职业发展探讨
组织与人力资源 进度,范围,成本 国际工程 生物制药 专业服务 微软PROJECT IPMP | PRINCE2 管理学堂
项目管理信息化 团队建设与沟通 房地产 汽车设计开发 生活项目 PowerOn专版 软考项目管理 英语角|读书版
多项目与大项目 质量与风险 监理与咨询 手机数码 文体娱乐 注册建造师 房车吃游
PMO建设与管理 采购与合同 工程设计 项目管理硕士 闲聊版|商务版
俱乐部北京 | 大连 | 福州 | 广州 | 杭州 | 南京 | 山东 | 上海 | 深圳 | 四川 | 天津 | 武汉 | 西安 | 郑州 | 申请成立 TOP榜精华 | 最新 | 最热 | 会员

版面信息

说明:失败的IT项目比比皆是,进度延迟,预算超支,客户需求多变,成员加班抱怨...IT项目(软件开发.,信息系统实施等)寻求新生

本版版主

camer
登录:2013/7/2
次数:867
注册:2003/3/3
发帖:2745
dorothy
登录:2016/12/15
次数:804
注册:2004/9/6
发帖:993
steveli2008
登录:2009/5/26
次数:464
注册:2003/5/12
发帖:1026
zhf_karen
登录:2015/6/2
次数:346
注册:2005/6/13
发帖:469

俱乐部导航

北京大连福州广州杭州
南京山东上海深圳四川
天津武汉西安郑州 

联盟·近期活动

社区热点

华师大CTO学院:科创生态建设与创.
宏发电声江玫瑰谈PgMP:“下好一盘.
PgMP:交付能力与创造未来的项目管.
开放讲座|《项目组合管理与PfMP认证
开放讲座|项目组合管理与PfMP认证
开放讲座|PgMP:项目管理思维与方法
开放讲座|《项目组合管理与PfMP认证
网络讲座|《项目组合管理与个人职业
开放讲座|《项目组合管理与PfMP认证
网络直播|产品经理的四大核心技能提

精彩专题

如何做好项目沟通计划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

国际工程索赔与反索赔

更多:

推荐信息

·项目经理沙龙俱乐部
·推荐项目管理公开课程
·联盟VIP会员服务
·联盟99元大课堂
·建造师课程辅导免费试听

社区圈子

集团企业生态体.
圈主:ETPPM
行业:综合应用

HG信用盘0出租
圈主:de123
行业:综合应用

生态系统体系下.
圈主:ETPPM
行业:综合应用

西安IT项目管理
圈主:muzud
行业:IT软件

房地产项目管理
圈主:13935823
行业:房地产

联系社区管理员

咨询电话 010-82273401/11
斑竹申请 admin@mypm.net


版权所有 © 2003-2004
京ICP证070584号 
BBS业务许可2007第353号 
最佳显示模式:1024*768像素
项目管理与PMP认证
科技,风云变幻这八年 [发表于 2008/3/22]
状态 开放帖 浏览量 479   

该帖子同步发布于博客:“科技,风云变幻这八年”

 

为本专栏写稿已有八年之久,作为收山之作,我想应该谈谈2000年以来科技领域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未来可能会有哪些变化。当然,我也有可能会看走眼,正如过去近十年一样。

那还是在2000年的2月份,我为本专栏写了第一篇稿子,是关于互联网泡沫方面的内容(纳斯达克指数于此后不久的3月10日见顶)。回想起来,那时我也有些头脑发热。(我在那篇文章中提到的五家网络服务公司现在只有一家健在)这场泡沫不久便烟消云散了。

但我们生活中的变化并未因此而止步。在此之前我们闻所未闻的一些东西如今成了互联网和大家生活的中心,例如博客(据博客跟踪网站Technorati统计,如今每一秒钟有1.4个博客诞生)、视频共享(YouTube)、网络电话(Skype et al)和iPod(更重要的是还有iPhone)等等。

那又是什么将这些新事物融合在一起的?那就是互联。如果说未来八年有哪一件事情会更显著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简而言之就是“互联”。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所走过的路就会觉得好笑。就比如掌上电脑(PDA)。还记得曾有多少人拿着这家伙招摇过市吗,但这玩艺除了通过接口与使用者自己的电脑连接外,与其他设备都不能互连互通。而如今谁还用它?

不过PDA并未被淘汰,只是在等待另一项能让其获得重生的技术。这一点我猜对了一半,我在2000年曾写道:“手持电话、蜂窝式电话、手机,无论如何称呼它,你现在用电脑所做的事未来很多都要靠它去完成。而在这一大潮流中,首先就是要将你的PDA与手机合二为一。”(在写这篇文章的四年前我才买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还在办公室内吸引到异样的眼光──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将手机别在了腰带上,不得不承认这不是什么好造型)从那之后,我们看到手机变得更加“智能”,甚至成为自我的延伸。

然而我们在这条创新的道路上还只走到一半。手机的问题就在于它们都太小了,以致于某些貌似有效率的事情实际上不过是在极大地浪费他人时间。我这个人很不喜欢别人用智能手机给我发电邮,原因有两个:首先是他们明显没有好好看过我发给他们的信;其次是他们也明显没有好好想过自己的回信。所以说我预测手机将代为料理许多事务是正确的,但不幸的是它们的办事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

于是下一步是回到起点,让手机不再仅仅是手机,而是朝着PDA的方向发展。例如诺基亚(Nokia)新推出的N810,其微型手写板一样的造型惹人喜爱。N810并非一部手机,但它可以通过蓝牙(Bluetooth)与手机互联。实际上,这通常是你将它从包装盒拿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如今你用此类设备可以写电邮、浏览网页,做手机现在所有能做的事,而好处是屏幕要比手机大了一倍,键盘也不会让你按到手指抽筋。换句话说,我们又回到了PDA的道路上,只不过给它融入了当初所没有的互联功能。但我们现在也不再称之为PDA。怎么说这都是个很傻的名字。

这场革命已经以某种方式进行着。手机也许是笔记本或台式电脑的配角,但世界上的许多用户都将手机当成了自己的电脑,将简单的短信当成了电邮。

想来那是在2001年5月,某位一向不喜欢高科技设备的朋友向我展示拼写联想功能(只要键入一个字母,手机就会预测出你想输入的是哪个词,而且一般都能猜对),我才开始认识到短信的潜力所在。

在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地方,短信仍被普遍使用,并且未来也会如此。其优点在于简单、快捷,不需要多余的下载和设置,而其字数限制催生出一种大家都熟悉的新沟通模式(开头不必再写上亲爱的某某某,不必详细的落款。内容上不必妙语连珠,扼要即可,就象商务书信一样,但要想卖弄风情也无不可)。

手机制造商、网络运营商和开发商长期以来一直诱惑我们使用更昂贵的替代品──具备无线上网功能的电话(WAP),我早期的一篇专栏文章还攻击过WAP技术。但几年之后,我认识到WAP电话将大有可为。

但首先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需要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这一目标目前已接近达成);二是手机软件的进一步改进──要更稳定,更易于安装和更容易上手;三是手机要与全球定位系统(GPS)芯片、无线保真(WiFi)、微波存取全球互通(WiMAX)、蓝牙、加速感应器(Accelerometer)和电子指南针等技术实现无缝兼容。

原因何在?因为随着我们将一些以前无法通过手机去做的事交由PDA之类的设备去打理,手机将变成融入周围环境的信标,并以我们现在只能想像的方式收发信息。虽然我们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其中很大一部分功能,但多少仍要限制在家中进行。我可以用手机拍下照片或录像,然后自动上传到网站上并附上GPS信息。手机不但能报告身处位置的经纬度,还能显示做这些事时面朝的方向。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带着轻松的心情看到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合二为一,并能在其中看到关于身边事物的信息,比如灌木丛、景观、建筑物、餐馆和其他人等。我们所做、所想、听到的、触摸到的、感受到的,乃至品尝到的都将因为这个口袋中的小信标而被强化。但不要问我这是如何办到的,说老实话,如果我知道,我早就去忙着挣大钱了。

谈到虚拟世界,就该提一下《第二人生》(Second Life)这款游戏。我从来就不热衷于此类网络虚拟世界──我2003年玩《模拟人生网络版》(Sims Online)时被老玩家们大肆挖苦了一番,但此类虚拟世界产品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生活在繁荣、和谐的大都市内,因此《第二人生》及其他同类产品为那些渴望此类生活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宣泄渠道。但随着画面和互联技术的进步,我认为手机革命将带动虚拟世界的发展──甚至会让两者之间的界限更为模糊。毕竟,两者都是通过社交网络将大家联系在一起。我不会想当然地认为这全都是好事,但好事会从中诞生。

谈到博客,我对这个概念接触得有点晚,不过我在2001年4月的一篇文章中所写的内容虽不中亦不远矣。我当时写道:“一旦上网的人不再一门心思要从别的用户那里挣钱,并开始发掘数百万人共享一个网络这项得天独厚的优势时,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日子就会到来”。我在2002年初才有了自己的博客,但自此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并一直坚持到现在。尽管如此,我依然没有意识到博客会在相互协作、知识共享和创造力方面开创一场声势如此浩大的革命。

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将所有这些个人创作,例如博客、照片、视频和维基(wikis)等仅仅看成是使用者创作内容(UGC)。对于一名在方圆一百公里范围内都找不到一本百科全书的印尼小孩而言,维基的意义并不仅仅是UGC。这是她自学的一扇窗口,而在五年前这一途径还根本不存在。

再举个例子:我刚在YouTube上看完一部视频,一个新加坡人用动人的歌声描述飞机引擎砸穿她家房顶的事情。在我看完这部只有3分钟的视频后,就新增了10条留言。这样一部由不知名的业余作者用笔记本电脑附带的麦克风和摄像头创作的视频,竟然吸引到6,484条留言。我们应该给这个新潮流冠以群体创造力、知识复兴或别的什么响亮名字。用“使用者创作内容”这个名字简直是一种贬低。

这些都说明,真正的变化与应用插件、博客和网络内容无关,而是与上网的人有关。这才是过去八年真正的变化所在。我当初开始为本专栏撰稿时,北美和欧洲的网络用户大体相当,都在1.1亿人左右。而如今亚洲在线人数是北美的两倍,而且增长的高峰仍未到来。目前北美的网络普及率已经达到70%左右,而亚洲还只有12.4%。

至于未来八年互联网会因为这一趋势而有何发展,考虑到我过去的记录,我可不会冒险作出预测。不过我会继续观察,并继续在博客(www.loosewireblog.com)和其他地方写些关于互联网的文章,希望读者们能来看看。谢谢大家看我的文章,也感谢所有的来信。

Jeremy Wagstaff

(编者按:本文作者Jeremy Wagstaff是《华尔街日报》科技专栏“Loose Wire”的专栏作家,栏目内容涉及科技产品、电脑、软件等相关领域。)

>>> 由论坛统一发布的广告:
楼主 帅哥约,不在线,有人找我吗?midear


职务 无
军衔 中尉
来自 四川
发帖 137篇
注册 2006/6/17
PM币 3046
经验 975点

  
!  您尚未登录,不能回复主题。    现在 登录  注册
关于联盟 |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建设运营:共创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84号 BBS业务许可2007第3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