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业失望与希望 -------------------------------------------------------------------------------- 中国软件业三大问题 中国所有软件企业的偶像都是美 国的比尔.盖茨,却从未留意 过中国是否具备比尔.盖茨成功的土壤。在我们一味地强调中国的低成本、高素质的软件人才优势的时候,却往往回避掉了另外一些同样重要的问题。 国内市场真的很大吗? 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中国和印度不同,中国有广大的国内市场,我们应当首先关注国内市场。”根据官方的统计,近几年中国软件行业的增长率均超过了30%。早在2002年,中国软件业的产值就达到了1100亿元并首次超过印度,在一次软件业的研讨会上,一位主管官员也不无自豪地说:“我觉得中国软件业发展得很好,我们早就超过印度了。” 2004年中国软件业的产值有望达到2200亿元,两年之内就翻了一番。在产值的地区构成中,国内市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近些年一直保持着90%左右的比例,另有10%左右为出口。 但是,近2000亿元的市场真的很大吗?2003年全球软件业的产值为748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据了40%,西欧为30%,日本为10%,而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2.6%。我们是比印度要大一点,可是又大了多少呢?2000亿元的蛋糕要给1万多家企业、60多万从业人员来切,每家企业又能够切到多少呢?况且,其中的高端部分还要拿出来分给在中国的跨国软件巨头们。 而且,我们的统计口径与其他国家也有所不同。在美国,企业自用的嵌入式软件和系统集成都不算作软件收入。而我们去年的产值中,有大约30%是嵌入式软件,还有30%是系统集成。在嵌入式软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华为等电信设备商为自己的硬件设备开发的自用软件;而在系统集成中,自主开发的软件收入更是少得可怜。例如,某系统集成商为国内某电信运营商做的一个计费项目,合同总金额超过1亿元,但是扣除掉采购的IBM服务器、思科的路由器、Oracle的数据库金额之后,自己开发的软件部分甚至都不到1000万元!而许多这样的系统集成的总金额却被全部计入了当年的软件产值。难怪当时为这家公司做上市审计的会计师感慨地说:“没想到这就是所谓的软件高科技!”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从目前的规模来说,中国的国内市场还不足够大,还不可能催生出像微软那样巨型的软件公司,用北京书生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临的话来说,我们的软件企业就像“鱼缸里的大鱼”。 2004年对于国内软件企业的老总们并不是温暖的一年。他们四处寻找市场,却都很迷茫:“都说市场很大,为什么我们却找不到呢?”去年上半年,各大软件类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没有一家超过30%。而那些在中国的跨国软件公司,也远远没有做硬件的公司日子过得滋润。 虽然一些学者在“教育”国内软件企业要关注国内市场,但是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正在急急忙忙地向海外市场挺进。中软董事长唐敏认为,中国软件企业要发展壮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走向国际。为此,中软已经在美国和日本设立了子公司,国际市场的收入在公司总收入中的比重也从6%提升到了将近10%。唐敏甚至希望将来中软的海外收入能够占到1/3以上。而用友、金蝶、浪潮这些传统上非常注重国内市场的公司也都投入很大的精力在国际市场上,浪潮甚至由集团总裁孙丕恕亲自主抓外包业务,为此还特意招了一名外籍人士具体负责。 做产品还是做服务? 几年前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几个顾问所撰写的《软件业的成功奥秘》一书,在软件企业老总圈子里传阅率非常高。因为几乎所有的中国企业在一开始都把成为“中国的微软”或者“中国的SAP”作为自己的目标。但在经历了将近10年的发展后,这种以在研发、品牌上投入重金为基础的欧美软件企业发展模式看来并不适合中国的水土。中国软件企业的财力、国内的商业环境以及核心技术的缺失,都决定了走产品道路是一个非常艰苦的选择。 在大众软件市场,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金山依靠DOS版WPS在中国横扫千军的时候,也就注定了它在未来的失败。随着Windows成为主流操作系统,与其捆绑的中文版Office也同时席卷了国内市场。金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每一轮新的Windows操作系统升级都意味着金山必须投入很大的资源做新版WPS的开发,但由于Office已经成为事实标准,盗版的大量普及也使得金山的WPS没有任何价格优势。金山所做的工作就是“赔本赚吆喝”。事实上,微软几乎从未认真地组织过对WPS的打压攻势。由于缺乏对平台标准的控制,从整个国际市场来看,只要微软看中的软件细分市场,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在Windows平台上与之抗衡。直到金山将自己定位成一家提供互联网游戏的服务商,金山的悲剧才宣告结束,“去年一年赚的钱比以前的N年都多”。 而在企业级市场中,当年中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巨大需求和政府的几条保护条款造就了中国独特的财务软件市场和用友、金蝶两家中国最有名的软件产品公司。到了今天,这样的市场和机遇已经一去不返。 很多在企业级软件行业做过的“行家”都知道一条秘诀——在中国,要让软件企业赚钱,首先砍研发费用。原因很简单,因为管理基础的薄弱,以及信息化积淀的欠缺,中国企业客户的需求非常随意,太多样化,产品的复用率非常低,软件公司就像装修公司一样,基本上都是先砸光再个性化定制。在这种应用环境里,几乎所有的研发投入都收效甚微。大量的低效重复劳动,也吃掉了软件公司大量的利润。而那些管理比较规范、利润也比较丰厚的大企业的生意,则早已被国际巨头们瓜分掉了。 作为内地登陆香港联交所的第一家纯“外包”概念股,中讯软件在涉足软件外包领域之前,也曾进入过软件制造领域。作为Oracle中国第一代Sales,中讯的创始人王志强在创立中讯之后,有做集团财务软件的尝试。最初,他也曾春风得意。尽管每套集团财务软件产品高达100多万元人民币,但仍能频频在各地签下单子。但是很快,王志强就发现入不敷出。虽然单子越来越多,但是现金的流出却比现金的流入快——你无法用迟迟未收回的现金来给员工发放工资。一方面,集团财务软件需要不断在各地投入人力去实施维护,但客户显然不愿意为软件公司的这种支出买单;另一方面,为了维护产品技术上的先进性,公司需要持续为这个产品投入研发人员和资金——这又陷入了资金的死循环。 后来,王志强忍痛放弃了这款投入几百万元研发的财务产品。“软件和服务的价值被人们大大低估。”王志强无奈地回忆。有意思的是,不久前还有朋友找王志强,要给他一个价值20万元的国内软件项目单子。“我谢绝了他的好意。”王志强说,“按照我们对国外订单的价格衡量方式,这个软件实际要投入的成本其实是100万元人民币左右。” 事实上,直到今天,对软件和服务价值的低估依然是一个问题,即使在中国市场有多年开拓经验的跨国软件巨头也经常会为此挠头。SAP大中国区执行副总裁黄骁俭上个月在新加坡碰到印度公司的同事,“当我提到说服中国客户接受有偿的软件维护很难时,对方非常不解,因为在印度这早已约定俗成。” 正是这些残酷的现实,使得大部分按部就班做产品的公司感到步履维艰,因为他们不得不依照别人制定好的游戏规则,用自己短处去硬拼对手所长。但是这并不表示在中国做产品就没有机会,正如PC的普及造就了微软,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造就了SAP、Oracle一样,中国软件企业真正的机会就在于下一次技术变革和新的商业模式切换的混乱时期。但这依然不容易,它需要领导者卓越的远见、对研发不懈以及正确的投入,还有必要的好运气。 软件企业就不需要管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