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在美国见超市的收银员不会做最简单的心算,顾客退10个5美分的饮料瓶也弄不清该付多少钱,还得用计算器打一遍。由于电脑和打字设备的普遍,年轻人除了签名外写不好字。现在这类现象在国内也已出现,于是不少人对电脑的普及不无忧虑:人的记忆、心算、书写、表达以至思维能力会不会因此而衰退甚至丧失? 其实这是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的老问题。一种新的能力的拥有,总会伴随着某种原有能力的减弱;一种新的进步的取得,无不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人类只能比较得失后作出选择,使自己的总体能力不断提高,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进步。 例如,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人类的交流和生产能力,但人的步行和负重能力必定有所退化。为了保持自己的步行和负重能力,人类是不是只有拒绝交通运输工具一种办法呢?显然不是。一方面,与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带来的便利相比,损失是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通过自觉的锻炼,依然可以保持必要的体力。所以,即使到了交通运输非常发达的今天,散步、慢跑、后退跑、短跑、中长跑、竞走、跨栏、负重行走、长途野营等各种运动还是人们锻炼或竞赛的方式。如果有人因为有了交通工具而不愿再走路,不想再锻炼,以至退化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那就只能怪他自己。 又如,记录或书写的工具越进步,对人的技能的要求越低,掌握起来越方便。在纸上写字自然要比在牛骨、龟甲或泥版上刻字容易,也比在竹简或木版上写字方便,但能在纸上书写的人大多已不会制作甲骨文或在竹木简上写字。使用钢笔、铅笔、圆珠笔等硬笔或软硬笔自然比使用毛笔容易和便利,所以在绝大多数场合,毛笔被取代和淘汰是必然的趋势。但能写钢笔字的人不经过训练大多写不好毛笔字,而已经成为一门文化艺术的中国书法绝对离不开毛笔。所以如果你要掌握中国书法,就不能只顾易学和便利,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你不可能用毛笔对抗电脑和打印设备,更不能坚持用甲骨文。 所以,为了陶冶情操、训练记忆、培养思维、掌握技艺而背唐诗,打算盘,练书法,做习题,与用电脑处理文字和计算,通过因特网收集信息和通讯联络,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就像驾私车上班的人坚持天天长跑一样。如果用了电脑,上了网,就不会写字,不能心算,记忆衰退,那也只能怪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