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对施工效率的分析只是从人员和设备着手,而降低成本的方法也不外乎裁员和减少设备等几个较为现成的方法,往往忽略更为科学的分析而盲目施工。这些事情不仅在国内大部分中小工程被置于一旁,即使在一些具有象征性的重点大型工程也存在这种现象。我所在的郑州市会展宾馆(280米的超高层)这个省级重点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降低成本就必须杜绝浪费,这几乎是所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共同意识,当然,不同性质的企业所面临的浪费事件也是不尽相同的。作为一个施工企业,他的浪费在什么地方呢?是过多的人员,过多的设备,以及能耗和设备损耗么?当然这不是全部,也不是最主要的,施工企业最关注的应该是工期,在其他浪费没有得到最终的肯定前,工期对成本控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那什么在影响工期,什么是工期中的浪费节点呢?我想很多人都可以异口同声的回答——“效率”。但是又是什么在造成效率的流失呢?人员的素质?作业设备的现代化程度?我认为肯定很多人都心中有数,我也就不废话,毕竟这时一个现代化企业里边不可或缺的因素。不过仅仅如此我还是没有看到我所想象的“效率”,因为太多的人忽略了一个对设备使用、对工作面的展开造成直接影响的浪费——施工场地!
因为施工场地的浪费,即使再先进的设备都无法有效地投入生产;因为施工场地的浪费,造成再优良的施工也无法展开……最终因为施工场地的浪费,造成工期延误,倒致成本增加!所以我们必须正视施工场地的浪费现象,不能用“不可避免”这一类话来回避场地浪费的真正原因。
我最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想起了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大野耐一所撰写的《丰田生产方式》,他的“零库存”思想几乎将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了神话的地步。当然他这个神话的背后是无数的细节所凝结成的高效生产链带,而他的核心就是杜绝浪费。联系起来,我们的施工场地就是我们的命根子,但是它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场地内进行无限性的施工,那就必须杜绝浪费。
施工中,杜绝场地浪费的本意在于有效的合理的增加设备,并有效的展开更多工作面,用量来解决部分效率问题,因为我们不存在“库存”的问题,相反的,因为施工进度缓慢倒致材料延迟使用而发生的“库存”则是“一种浪费产生另一种新的浪费”。施工场地利用率的提高带来设备的增加或者增加了高效的工作面,加快了施工进度其实就是杜绝了某些新的浪费:
1、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问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使用期过长而衍生的,如果工期得到有效的缩短而使机械在故障期前停用,可以节省由于维修倒致的窝工现象发生。
2、工作人员的流动性是影响施工团队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否认施工效率也是倒致工作人员流动的一个因素(工程上不去,钱发不下来),整体提高效率无疑能对人员流动周期有预防作用。
3、季节变化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也是非常关键的,比如冬季对混凝土的施工影响等,提前在某些气候变化前施工对于后期施工无疑是影响深远的。
简单的做了一个关系图,以此来说明施工场地的利用率对施工效率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