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y, 其实我内容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假设,便是公司中对软件开发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你说的情况是国内普遍的现象,很多时候,往往为了把合约拿下来,对客户的一切要求都答应,变成交付期的一个重担。加上缺乏一个应用开发的体系,变成质量的问题,影响客户的满意度。这种恶性竞争只有影响公司的名声。客户是聪明的,在第二次要求服务的时候,会从第一次的教训吸取有关经验。 国外的软件企业也曾经经历过类似的情况,最后只有一些比较专业的开发商才能够生存下来。目前国内正处于这个阶段。 眼观国内软件开发的过程,在80年代初期个人计算机与Basic语言开始带动国内的软件开发行业。一些志同道合的技术人员组织起来开发一些简单的软件。很多技术人员在开发过程中对开发体系的监控和要求十分陌生。在编写程序时便一面开发系统的逻辑,一面编写有关程序,然后不断修改来完成所需的系统功能。那时候系统功能商的需求要简单多,不像现在应用系统的复杂。 上述的模式提供了不少新的工作岗位,让这个行业不断壮大,但开发的模式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只有近年来一些比较大的软件企业希望能改进有关运作,所以对CMM的认证相当重视。 很多企业认为只要能够改善开发的模式或方法便能解决这个问题,但这问题的起源并不单是技术部门的问题,业务如何配合技术的生产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是业务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对公司内部的生产能力和目前工作量不了解,那么他们只能假设在跟客户签订合约后便马上可以进行有关服务的交付。公司的管理人员需要填补业务与技术的沟通。也是项目管理中的进度汇报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要改善你所描述的问题并不是你一个人,或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你能改善的地方是软件开发的流程和如何提升功能质量。这有赖于一套完善的开发体系和管理机制(我们公司九月在北京开办的公开课程“应用开发体系和管理机制”便是提供这方面的知识,详情请参 http://www.mypm.net/training/show_message_content.asp?ID=1001)。 其他的工作需要管理阶层扮演一个沟通的角色,让业务人员在销售期间知道如何能够对客户说“不”。我相信国内的软件行业已经开始考虑如何能够改善你所描述的问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国内的软件行业能够达到国际要求,从而进入国际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