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地来了个同济大学的实习生,思维还挺活跃。尽管领导让我带带他,但毕竟我们不是同一个专业的,所以在技术问题上我除了建议他多看看方案,学学方案的写作方法外,我们聊的更多的是对工程建设的管理问题,这也是我最为重视的问题。正当我们兴致盎然的聊着工程管理种种现状时,我断言“由管理影响技术是种良性循环,由技术影响管理是种恶性循环”时,我便开始深深的陷入这个问题的思考中去。思考了几天后,我突然想起这个问题其实在我还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工作期间我就反复地思考过,那时我正在做一个关于提高打桩效率的方案,最终发现影响效率的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上的漏洞影响了效率,工作中过分地依赖技术而疏忽管理措施是效率低下的关键。在那次思考中我发觉,管理不是口号,更不是命令,而是一种统筹的思维。没有统筹的观念或者统筹失衡是导致技术效率下降地原因。
如今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时,我觉得眼前有个障碍,那就是邓小平所说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让我对我的这句“由管理影响技术是种良性循环,由技术影响管理是种恶性循环”有所顾忌,或者说我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更深入的了解,管理其实也就是一种科学;又或者说我的思维完全是“管理万能”的模式,在技术没有得到突破的情况下,我更愿意相信管理是提高效率的关键。这就好比房间里摆放家具一样,即使房间足够大,家具也不多,但是胡乱摆放同样会使房间里寸步难行。管理就是把这些家具整齐地排放的一种思维,这里要提到的是,技术的标准最多就是如同家具的规格,和管理的标准是两码事。所以在工程建设中我们都会看到两个目标:一个是工程质量目标,关系到工程建成后的使用问题;一个是管理目标,关系到建设单位成本控制和效益的问题。到这里我又不得不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大型的企业都在贯彻的强制化管理标准,这些东西都是从发达国家传过来的东西,对企业很有帮助。如果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把每个工人的每一步操作,把每一台机械的摆放等都做一个能够把人和机械的使用效率发挥到极限的强制化管理标准,那么这就是用管理就可以最大化的带动技术全面发挥。反之就像家具很高档,也很舒服,当它们成了障碍物的时候,没有人会觉得很舒心。
“恶性循环”的说法我自己也觉得很怀疑,可能由于地方标准不同,内地可能在施工工程中没有像上海和北京等发达地区有那么多强制化标准,以保证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不影响市容。但是我还是认为把强制化管理标准落实到每一步操作上时,让操作进行强制化标准,即使不是出于城市建设标准,技术质量、效率和效益等问题将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所以我可以好不夸张地认为,如果能够在过程建设伊始就下大功夫对管理进行强制化定格,工程建设过程中是非常轻松的。问题在于我在很多工程建设工程中看到的是“先乱再整,再乱再整”的局面,故有“恶性循环”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