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顾茅庐,从古至今,众人都认为是刘备感情攻心的一大杰作,然而,又有几人明白诸葛亮导演这一幕的良苦用心。 先看“三顾”的背景,刘备新败,意识到需要一个能人替他打理他的事业,而在他的属下中,有关羽、张飞两个生死兄弟,有赵云这个患难之交,......一直到马僮、士兵,哪个都是不好怠的人,反观孔明,一个外人,寸功未立,与刘备一点交情没有,也没有半点资格。如果刘备轻轻松松地“一顾”就得到了他,刘备就不会如此重视他,在重大决策之时就有可能出来干政,更不谈众兄弟忍气吞声地听从孔明调配了。结果表明,在孔明上任之初,众兄弟就有不悦之表现,只是因为有“三顾”之序幕,关羽、赵云等人的识大局,张飞的自我抑制,才保证指挥的按计划落实。否则,孔明当时就有可能被张飞踢出中军帐外,甚至有可能丢了小命(他可是一个敢鞭打国家官员、不顾后果的人),根本谈不上展示他的才华。进一步说,如果第一次指挥失利,...... 由此我想到了当前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与刘备“三顾”之前相似,是典型的家族企业,面对竞争乏力,急于高薪聘请能人,而社会上的众多人才也急于一展雄才,一拍即合。但是,新旧观念对碰之后,统治民企多年的旧观念必然占上风(注意:老板的观念是旧的,以下的员工也是旧的),旧观念不主动退让,新观念这一点星星之火要想燎原,谈何容易。 因此,家族企业要上一个台阶,不彻底放权给能人是不行的(放权,谈何容易,到哪去找孔明这样既忠心又有才华的人,何况价格那么高,找到了我又如何知道他是不是真孔明。找到千里马,你得敢骑才行);而人才要想有所作为,不得到老扳的全心重视也不行。否则,还是不发展的好,——新旧观念的对抗必定要耗费能量。 作为家族企业没有一个超人的发展魄力。那么,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 ————欢迎来贴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