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专题 |
如何做好项目沟通计划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
国际工程索赔与反索赔
|
更多:
|
|
联系社区管理员 |
咨询电话 010-82273401/11
斑竹申请 admin@mypm.net
版权所有 © 2003-2004
京ICP证070584号
BBS业务许可2007第353号
最佳显示模式:1024*768像素
|
|
 |
[第四期擂台]软件外包的合作形式:"让外包人员进入公司好"还是"把产品拿出公司让外包人员做好 [发表于 2005/8/5] 状态 开放帖 精华贴 浏览量 11849 |
Re:[第四期擂台]软件外包的合作形式:"让外包人员进入公司好"还是"把产品拿出公司让外包人员做好
[回复于 2005/8/15]
|
[观] 没有注明[攻]的帖子,可以不回答吧. :)
|
-------------------------------------------------------------------------------------------------------- 俺也升为SCM版主了,呵呵 欢迎加水!
http://www.e-works.net.cn/eworkbbs/ Steve
|
|
25楼
lookmezh

职务 无
军衔 少尉
来自 天津
发帖 1284篇
注册 2004/1/8
PM币 3600
经验
|
|
Re:[第四期擂台]软件外包的合作形式:"让外包人员进入公司好"还是"把产品拿出公司让外包人员做好
[回复于 2005/8/15]
|
提点建议,感觉大家情绪有点激动,建议双方都保持冷静。 擂台的宗旨是通过辩论,对一个主题正反两面的分析,从而达到理清思路、提高认识的目的。所以个人认为擂台的胜负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关于数据的问题,估计大家都没有确凿可靠的数据可供使用。尽管如此,还是有可能通过对观点的论述与分析达到一定深度。
|
|
|
26楼
flybear

职务 无
军衔 少校
来自 陕西
发帖 930篇
注册 2005/2/4
PM币 5145
经验
|
|
Re:[第四期擂台]软件外包的合作形式:"让外包人员进入公司好"还是"把产品拿出公司让外包人员做好
[回复于 2005/8/15]
|
[攻] 呵呵,OK,看看防守方如何来通过观点的论述和分析,来达到一定的深度吧…… 虽然我觉得单纯的辩论和论述,可能很难说明问题。因为我们讨论是一个量化的问题,因为两者之间都有公司这样操作,那么也就是说,在可行性方面都是行得通的,那么如何分辨好不好呢?无非就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成本尽量少一些,比较好一些。要不,如何区别好,或者不好呢?也就是说,我们在面临一个平衡问题,在风险和成本间平衡。这种平衡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仅仅靠一些自以为是的论述和分析?还是需要通过至少一些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呢?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期望看见的数字是什么?大家说不要长期加班,我通过一些项目分析可以看见,在研发阶段,如果不加班,每人天产出代码行是320行(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字,因为项目相对简单),通过适度加班,代码行基本上是390行(但是人员已经很疲惫,而且Bug率明显增多);长期的周末和通宵的情况下,每人天增加到410行,但是Bug严重增加,而且使得产品安装在客户那里的时候,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于是,我们说,不要长期加班,但是做为短期的一种手段来说,还是可以使用的…… 不然我们仅仅说,加班好,或者加班不好,谁都有理由,但是,结论是什么呢? 另外,我想说,为什么没有确凿可靠的数据呢?你的项目计划中,会有成本估算,总结的时候,有成本计算。如果缺乏这些数据统计,我们如何说某一件流程是值得做得,那件流程不值得做呢? 难道都是靠论述和分析?至少我知道我的老板绝对听不得这种话,对于用这种话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意见,一句话就给打回来了“去再调查调查,你无法用事实和数据证明你的观点,你就不用抱怨我不接受你的意见”。我想,这句话对于很多人都有用。 呵呵……
|
|
|
27楼
zhf_karen

职务 无
军衔 少尉
来自 北京市
发帖 469篇
注册 2005/6/13
PM币 1929
经验
|
|
Re:[第四期擂台]软件外包的合作形式:"让外包人员进入公司好"还是"把产品拿出公司让外包人员做好
[回复于 2005/8/16]
|
[守]我有我现在的一个案例来说明问题 我认为外包的软件如果功能比较单一,和其它模块相对封闭,那么把软件外包给公司回去开发是可以的.但如果功能比较复杂,那么请外包公司到单位开发是唯一的选择. 我在银行工作,目前我们行正在进行综合业务系统的升级,这么一项工作,涉及的方法面面非常多,牵涉的公司超过十家,还有十多个第三方需要调试,还需要和业务人员反复的沟通,这样的项目我想只有请外包公司进单位来开发了.
|
|
|
28楼
bergen

职务 无
军衔 二等兵
来自 贵州
发帖 45篇
注册 2004/5/20
PM币 2850
经验
|
|
Re:[第四期擂台]软件外包的合作形式:"让外包人员进入公司好"还是"把产品拿出公司让外包人员做好
[回复于 2005/8/16]
|
[攻] 昨天,我回家以后,查了一下以前项目的成本核算和固定隐形成本核算,结果如下:我们在进行了管理人员成本分摊,每个人月每个月的管理成本是5734(当然,这里主要包括相关人力管理部分和部门管理部分的成本分摊),这种成本是如此计算的:即公司所有人员做为分母,然后,把直接相关的行政成本(比如行政后勤人员成本和中层管理者的30%成本,加上高层管理者的一定比例的成本)做为管理成本分摊在每个人员头上。这部分成本加上我在第一个帖子里面说到的固定支出成本(办公位、电脑折旧、办公支出、餐费、打车费),基本上每个月1000,对于一些特定的公司,比如对于信息系统的使用是需要向总公司缴费的子公司来说,还需要加上这块成本(每个月有那么个几百元)。基本的总和起来,基本上在每人月7000左右。 用我在最初举出的那个例子,3个人月的项目,如果采用人员直接进入我们公司,外包公司的报价是15000每人月,但是整体项目外包,这个价格可以在12000(我已经碰到过很多次这样的情况,如果整体外包,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是对于外包有折扣的),也就是说,我那个项目采取整体外包是36000(最后经过市场部门的谈判,价格是32000,分为三期付款,经过提交代码30%,他们的系统通过电信的初验,再给60%,一年维护结束,最后10%)。而我如果采用人员进入公司,那么成本为(15000+7000)*3=66000,当然,为了公平起见,市场人员基本上也可以砍到60000。即使我不计算内部研发会牵扯更多项目经理的精力,那么从成本上而言,我也是有足够的兴趣去执行直接的外包的; 当然,这是一个极其小的项目,就有这样的成本差距,不要说更大型项目的成本差距了。我们曾经在一个时间段中,一个部门平均使用外包人员15-20人,对于这种成本支出,我深有感触,因为我每个季度都要去向我顶头上司去申请下个季度的外协成本。 下面说说我具体如何操作,来防止风险的发生: 1 合同方面:在合同后面附带有Spec(功能性、非功能性需求),然后在附录中有一个条款是:我可以在Spec范围内,进行需求变更,但是超出Spec的功能,需要额外收费(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挑选这个项目来外包,因为他的需求变化风险不大,而且功能相对比较单一)。比如我要一个登录界面,那么我要修改各种登录的流程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我加入了SSO需求,就不被对方所接受;在合同中定义了了Rough schedule,如果每超过一个里程碑一天,则扣除1%的合同费用。如果电信初验每延缓一天通过,扣除10%的费用(当然是我们去执行初验,但是他们那个WAP模块如果无法通过初验,则进行扣款)。在维护期阶段,我同样可以提出流程上的一些修改,但是无法增加新的功能。但是我也有足够的理智,这时候在改变大的流程是不现实的,因为只有10%的尾款在我这里,他们不会很认真去干的。但是通过后续的条款,可以使得至少Bug他们需要修复。同时考虑到WAP的适配性问题,我们提交了3款测试手机给他们,和一个模拟器,在这三款手机和模拟器,做为测试环境;我们的项目经理有权对他们的代码进行Codereview,如果发现不符合我们编码规范的代码,项目经理有权提出重写要求,由我和对方公司老总最终决定; 2 在项目之初,我确定了一个项目经理,负责整个项目推进,在最初期,项目经理向对方的PM说明了我们的需求,并且负责Spec的设计和撰写,并且沟通清楚我们的里程碑的意义和时间点。然后提交给他们adapter访问接口和Adapter的Class模块(除了接口层以外,经过内部调度接口的加密编译,这在Java里面有工具,不详细说明了),然后在外部建立一个环境,除了他们的WAP以外,Adapter后后台数据库都已经建设完毕,他们的WAP放上来以后,就可以模拟运行程序了。 3 项目经理在过程中主要负责进行Code Review,以及一些具体技术问题的回答,以及源代码回收和发放测试团队进行测试;内部有一个简单的冒烟测试过程(这个项目的一个失败就是,我们应该试图去建立一个自动化的冒烟,因为这个测试已经进行了很多次,成本上应该能够覆盖自动化测试的成本,但是当时图轻松,就没有去做,结果测试多花了不少精力),如果冒烟通过,则表示这个版本我可以接受,如果无法接受,则退回,重新提交;用这种方式来避免对方随意的Code,然后把成本全部推卸到我们这里。一般提交周期是1周2次内部Release; 3 在后期进行全面测试的时候,采用一天release一次,通过外部可以访问的Bug系统来进行Bug提交和Fix记录;我同时可以收到Bug分析报告,初步分析现在项目的Fix bug过程是否正常; 4 在执行之初,有明确定义的组间协同计划来定义相互之间的接口和协同方式;在发生风险以后,我们的沟通会上升到Face2Face的层面;每周进行一次,如果这样的情况下,还是发生大量风险,将由我,市场,和对方总经理沟通解决这些问题; 5 初验的情况,由我们的工程师在现场配合电信初验,他们工程师远程支持; 最后这个项目的结果是: 1 里程碑发生2次Delay(都是发生在早期,我没有申请对对方公司扣款,因为我不希望他们把这部分费用看成沉没费用),最后提交和初验全部一次性通过; 2 成本为内部研发的60%-70%左右,我是使用代码量除以我们Web项目的代码量得到的结论(Web部分和Wap部分难度等等比较类似,但是Web部分的JS代码比较多,而且JS代码不容易调试,所以这部分成本我无法独立考虑出来,可能有一定的偏差) 3 那个公司对于这种合作方式很满意,原因很简单:他们通过这样的项目锻炼起来一支团队,并且他期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切入我们的业务中,最终达到一些固定周期的合同(虽然对于这一点,他没有如愿)。 4 我只说好的,不说问题,不符合我的性格。说说问题吧:这个项目暴露出来的问题如下:在设计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这些问题往往只有在Code Review的时候才有发现,风险比较大;同时,这个项目的设计难度不大,但是层次封装不够合理,造成对方的一些误解,采用了一些错误的方法来完成功能;需要项目经理具备比较高的沟通协调能力来推进项目;对于细节需求的执行不够得力,这些问题往往出现在中期发现不少很细节的需求执行不到位,给项目造成风险比较大,后面需要加大一些CheckList的细节控制;对于我们的Bug流程执行不规范,为Bug分析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一点以后需要考虑在合同中定义一些关键路径需要对方执行,看看效果如何;在项目中增加一个较大的需求变化,引起不少震动,以后需要多考虑一下这方面的组间定义和先期的追加功能的价格条款,否则比较被动……; 大致如此吧。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至少他符合我认同的两个成功的要素:事情完成了,而且比较少地占用我的资源或者我的成本。
|
|
|
29楼
zhf_karen

职务 无
军衔 少尉
来自 北京市
发帖 469篇
注册 2005/6/13
PM币 1929
经验
|
|
Re:[第四期擂台]软件外包的合作形式:"让外包人员进入公司好"还是"把产品拿出公司让外包人员做好
[回复于 2005/8/16]
|
[攻] bergen: 呵呵,对不起,我们并没有定义外包什么样子的项目。事实上,这种极限项目情况,本身风险就非常非常大,而且需求变更快速,和客户沟通交流很多。这种项目本身不适合外包。你们采用的方式,更严格地来说,是叫外协(我们在计算成本的时候,是把外包成本和外协成本分开计算的)。当然了,你称之为外包也可以,毕竟每个公司的成本划分方式不一样。 但是,我觉得,如果我们一定要外包这种项目,那么你那么做是“迫不得已”,因为极限项目使得你细节的Spec和设计,一方面成本急剧上升,而边际收益很小;另一方面,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你把外包公司请入公司无可厚非。但是,这不是使用外包的一个好方式。你们这样使用人力,基本上是为了平衡长期部门规划和短期项目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从成本角度,风险角度考虑的。 这一点你如果方便,可以追一下,为什么不招聘人员,而使用外包? 在严谨的外包环境中,是为了成本考虑,用风险换取成本;在你所提的那种方式下,是编制和短期人员冲突引起的。这已经不是外包解决的问题了。 呵呵,当然了,我已经推荐过一种方式,可以解决你的问题,同时成本也比较低廉:就是走人事外包公司,找临时性的人员参与工作,你付出的成本仅仅为给予他们工资(比如北京一般是6000左右),加上10%的人事代理费用。成本比外包公司便宜很多。但是你需要面临一个更严厉的风险,就是人员流动风险。 呵呵,你们可以自己考虑,如果进行。但是我不觉得这种方式可以称之为好,仅仅是无奈之举而已。
|
|
|
30楼
zhf_karen

职务 无
军衔 少尉
来自 北京市
发帖 469篇
注册 2005/6/13
PM币 1929
经验
|
|
Re:[第四期擂台]软件外包的合作形式:"让外包人员进入公司好"还是"把产品拿出公司让外包人员做好
[回复于 2005/8/16]
|
[攻]: 一个项目同时面临业务风险,技术风险,协调风险,资源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先保证项目成功为上,不要考虑什么成本了。呵呵,这就是你们面临的环境所在。但是基于此,就说,这种方式是"好"的。我很难认同啊……因为从成本上而言,这种成本太高昂了。
|
|
|
31楼
zhf_karen

职务 无
军衔 少尉
来自 北京市
发帖 469篇
注册 2005/6/13
PM币 1929
经验
|
|
Re:[第四期擂台]软件外包的合作形式:"让外包人员进入公司好"还是"把产品拿出公司让外包人员做好
[回复于 2005/8/16]
|
[守] 首先感谢楼上的及时反馈. 实际上对银行来说,像综合业务系统这样规模的系统,就全国来说,能自行开发的很少,即使是工行这样的大行,开发人员有数百人,它自己的综合业务系统也没有完全自行开发. 对于外聘人员的方案,对于银行来说有两个问题,一是成本不低,编制受不了,二是这样的系统,银行很难有能力自己进行设计,必须有外包公司参与.三是即使银行很能力自行设计,并且可以自己开发,但对于这样的大系统,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外包公司的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实际上即可以降低成本,另外也可以降低风险,又何乐而不为呢?
|
|
|
32楼
bergen

职务 无
军衔 二等兵
来自 贵州
发帖 45篇
注册 2004/5/20
PM币 2850
经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