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zhzlt_001 在 2006-4-7 9:52:45 发表的内容 其实更变只要认识人就可以了,我公司次次更变工程都很容易 |
|
说得好!其实所谓“认识人”通常伴随着施工企业处于战略进攻的辅助性战略的战略投资,否则怎么会“认识”?当然还有可能因为同学、老乡、校友等等原因认识人,但办理工程变更很多时候也需要持续投资,既包括花费少量金钱的战略进攻的辅助性战略的战略投资,也包括“关系”、“感情”的投资。 办理工程变更容易,这通常意味着处于战略进攻的辅助性战略的战略投资以及“感情”投资做得好。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其中究竟有多少属于高估冒算和无中生有?大概占多大的比例?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粗略估算了一下,经过包括监理方在内各方签字盖章的工程变更签证单,很多时候签证单的涵义又经过施工单位的弹性解释,由此编制的补充预算其中高估冒算和无中生有尤其是高估冒算的成分平均大概是35%,而这35%经过预算的审核者、审批者的审核、审定之后核减20%,剩下35%×(1-20%)=28%。 举例来说,比如某补充预算要求追加投资135万元,实际只应当追加100万元,有35万元属于高估冒算和无中生有,也就是高估冒算率和无中生有率为35%,经过审核、审定核减20%,则35万元×(1-20%)=28万元,这28万元就是最终的工程变更之高估冒算和无中生有,属于国有投资资金的流失,该项变更追加投资128万元。 需要特别补充强调的是,这里说的是平均的大概的数额,并非说每一份变更都如此。 就拙作《战略考量》的案例而言,工程变更实际应当调增投资4万元,施工单位根据高估冒算和无中生有的变更单编制的补充预算要求调增100万元,被审核者之一设计单位核减大约30万元,其它审核者并没有核减,最终高估冒算和无中生有骗得大约70万元。 《战略考量》的案例是一个个案,前面说的比例数据也只是我个人的估算和看法。就国有投资资金建设的工程项目的变更的整体现状而言,这个比例平均大概是多少?可以肯定的是,比例很多时候不为零!请大家畅所欲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