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会迟到所想到的 |
近日去参加一个会议,经过同事办公室的时候,看看还有10分钟会议才开始,于是就和同事聊起天来。没想到聊得投入了,猛一看,发现时间快到了,于是一路小跑奔向会议室,结果很不幸,还是迟到了。 在我们的身边,开会迟到的现象比较常见,可能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相似的问题:项目也常常会出现延迟完成的情况。 比如拿到一个项目的时候,老板给的时间是6个月完成。一开始,觉得按时完成没问题,可能发现时间还比较充裕。于是头一两天就磨磨蹭蹭地干,或者特别认真仔细,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想好好表现一下自己的能力。进度呢?自然就如蜗牛般缓慢了。可干着干着,忽然发现时间不够了,于是又紧赶慢赶,天天加班,最后要么草草完工,要么延迟完成。 开会迟到和项目延迟,这二者有共同的内因和规律吗?今天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才豁然开朗,原来这叫学生综合症。 所谓学生综合症,说通俗一些,就是指学生拖延时间交作业。我们或许都还记得学生时代的一些“糗事”。老师在星期一发下一张习题试卷,要求大家做好后星期三交。但大家都喊各科作业多,做不完,累得很。于是,老师说OK,放宽期限,延长至星期五。可到了星期五,还是有许多学生不能保质保量完成,或者根本就没完成。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大多数学生觉得时间多了两天,就不着急了,并没有在星期一就开始做这张试卷,而是拖到星期三、四才开始。老师给出的多余的时间,并没有被利用起来。这是一种习惯性的拖延现象,也是我们工作中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病根”。 不过,学生综合症并不是说学生愿意这样,某些时候是制度出了问题。比如,老板交待一个任务,要求5天完成。这个时候,大多数人不会3天就完成,就算能提前完成,往往也要拖到最后一天才收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老板看到员工3天就完成,那他会认为这种任务本身就不需要5天,在3天内完成是很自然的事,也是应该的事。这样一来,就为以后的任务完成增加了难度,那员工今后的日子就不轻松了。所以,制度问题也是造成工作常常延迟完成的重要原因。 这个普遍性的问题摆在这里,貌似“老大难”很难解决。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搞定它。我们可以使用在项目计划中的“找到关键路径”,并在“关键路径”上用“关键链”的方法。 “关键链”方法的思路是这样的:如果一项工作的时间过于充裕,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松驰量,那么这一期间的工作就没有充分发挥效率,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如果按照最短的时间安排,就无形中对工作人员施加了压力,他没有选择余地,只有抓紧时间按时完成。 “关键链”方法具体可以这样操作:每一项工作都压缩50%的时间。比如你给老板说这项工作需要6天,老板最终只给你3天。每个人的工期都压缩50%,就把所有人的时间富裕量都挤出来了,都没水分了。这样一来,项目一开始,所有人就拼命地干。虽然最终可能还是有一部分人要延迟时间完成,但这没有什么关系,我们把最后的这个时间给了延迟的人,最大限度地让项目进度往前赶,最大限度地杜绝了项目延迟。 现在回到开会迟到的这个例子。虽然还有10分钟会议才开始,但你就应该提前到会议室等候,要聊天,就在会议室里会议开始前聊。这样,既不迟到又和同事进行了交流,两全其美。 所以,要尽量多地把资源安排到关键路径上,然后压缩关键路径上所有的时间,把富裕时间都挤掉,项目就不容易延迟了,学生综合症也就克服了。 |
zouwen99 发表于 2014/8/12 8:00:43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