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将Pharmaceutical Executive的今年的全球生物制药50强整理成中文了,其间颇有些感触,写出来与朋友们分享。
记得Fortune、Businessweek及Forbes每年也对全球的企业进行排名,但在前50名内怎么也会有一到两家中国企业上榜的,虽然这些上榜企业全部都是国有垄断性的大企业,象什么中国石化、中国电讯、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等等。虽然上榜企业数不多,但至少让我们这个泱泱大国能够从中找到些安慰,毕竟我们在里面还有一席之地,虽然取得这一席之地的手段有些不是很光彩。但在全球生物制药50强里,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个经济连续几十年来都保持全球最高增长率的国家、这个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居然没有一家企业上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讽刺。也好,虽然从中找不到安慰,但却可以让我们看到问题,看到中国这个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与真正发达国家的差距。
差距有多大呢,记得一个政府官员好象说过中国整个制药市场的总值居然还不如美国辉瑞公司一年的销售收入。今天一时兴起,查了一下中国制药业的龙头企业——双鹤药业的年报,2005年该公司的主营收入约为46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约6亿美元,而50强排名最后的日本ONO公司的2005年的销售收入是12.4亿美元,是双鹤的两倍多。看来差距不是很大,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医药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年增长率在20%左右,似乎中国企业进入50强的时间不远了。真的是这样吗?中国本土制药企业能真正从高速市场增长中获得实质收益吗?通过对比辉瑞和双鹤2005年的年度财务报表,本人对此是很悲观的,理由如下:
1)制药工业基本上是由科学研究所驱动的,因此科研开发是制药企业的一个重要业务内容,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制药工业和其它传统工业的一个重要不同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是专利及知识产权等)在企业总资产中有很高的比例,这点也是衡量企业发展潜力的一个有用的指标。下表是本人从辉瑞2005年的10K 和双鹤药业2005年的年报中计算出来的一些对比数据:
表. 辉瑞和双鹤的无形资产及研发投入的对比
指标 |
辉瑞 |
双鹤药业 |
无形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例 |
24%(44%) |
1.7% |
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 |
16.8% |
0.4%(0.9%) |
说明: 1.在双鹤药业的无形资产中,有31.5%的是土地使用权。0.4%的研发投入比是双鹤自身科研开发的投入(人民币:18,527,445),另外双鹤花费人民币22,954,900用于技术合作(这部分占总销售收入约0.5%,故总计0.9%)。
2.辉瑞自身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为24%,而2005年通过并购所获得的无形资产约为20.4%左右,故总无形资产比例为44.4%。其2005年研发总投入为75亿美元。
2)制药企业的研发活动还可从企业的科研人员数目及企业招聘中得到反应。截止报表发布日,辉瑞的员工总数为106,000人,科研人员为15000人左右,科研人员比例为14%,科研人员人均年研发经费为50万美元;双鹤药业总员工数为11800人,科研人员521人,科研人员比例为4.4%,科研人员人均年研发经费为3万6千元人民币。从企业招聘上来看,辉瑞公司有专门的网上招聘系统,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在招聘中占很大的比例;在双鹤药业的企业网站的招聘栏目(7月13日),职位发布中仅有医药代表和OTC代表两类。从双鹤药业的年报中可以看出,2005年双鹤的营业收入增长达9.6%,但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却极有限。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让人困惑不解的一个怪现象的微观反映: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就业率的停滞不前。
3)从全球50强的经营地域来看,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跨国经营,而它们之所以能跨越国别经营,关键就在于有创新性的产品。而我国的绝大多数制药企业的经营只能限于国内。虽然我国是一个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大国,但原料药的利润却很微薄。制药企业要想走出国门必须自己要有能拿得出去的产品,我们在近期能做到吗?中药或许是我们的一个优势,但离现代化的程度却还很远。不重视研发,我们在中药上的优势与日本和韩国相比也就不存在了。
4)生物制药工业是涉及基本的国计民生、关系国民健康的战略性产业,基础科学的发展对其影响也最大、最直接。与其它产业部门相比较,生物制药产业更依赖科技的积累,其发展也更需要高效的技术转化体系和完善的资本市场的扶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物制药产业的水平更能反应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也许我们利用国家力量可以打造出象中国电讯、中石化这样的全球50强的超级企业,但却打造不出全球50强的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制药产业涉及门类之多、关系人数之重、受科技发展影响之大、对国计民生影响之巨注定了这个市场不存在高、中、低端之分,因此也不可能应用象海尔、联想及华为那样靠成本优势能很快在国际中低端市场取得一席之地的模式。 也许笔者本人对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看法过于悲观,文中所举的双鹤药业也并不能反应中国制药企业真实的技术创新水准。但愿是这样。 (文中基本数据来源于辉瑞公司2005年的10K 和双鹤药业的2005年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