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份的Pharmaceutical Executive按2005年的销售收入对全球的生物制药企业进行了排名,选出了新的全球生物制药50强。与2005年的排名相比,前三名没有任何变化,美国的辉瑞公司(Pfizer)再度以442.8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和74.4亿美元的研发投入蝉联排行榜第一名,英国的GlaxoSmithKline以339.6亿美元排名第二,法国的Sanofi-Aventis则以323.4亿美元位据第三。瑞士的诺华公司(Novartis)以249.6亿美元从去年的第7名跻身于今年的第四名。
从今年的排名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世界生物制药企业的格局并未有显著改变。今年的50强与去年相比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些企业都来自发达国家。其中美国20家,英国3家,日本12家,瑞士3家,德国5家,丹麦2家,荷兰1家,以色列1家,比利时2家,法国1家。在前10名中美国独占6家。近年频繁发生企业并购在排名中也有所反映,如排名16位的日本Astellas公司就是由Fujisawa和Yamanouchi两家公司合并而成的,其它的还有排28的日本Daiichi、排40位的丹麦的Lundbeck、排49位的美国Medimmune公司等。新进入50强的是美国的以生产抗艾滋病药闻名的Gilead Sciences。
2)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中,生物制剂类(Biologics)增长最快。2005年生物制剂类产品的销售额增长幅度达17.4%,总销售收入达527亿美元。以生产生物制剂产品为主的美国Genentech公司2005年的销售收入为54.9亿美元,增长率达46%,其排名也由去年的22升至20。日本的Sankyo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长幅度也达46%,其排名由去年的第28名升至今年的第25位。
3)仿制药(Generic)市场也有显著增长。在2005年约有价值170亿美元的创新药(Branded)的专利保护失效,仿制药市场的增长率达13%,而生物制药市场的平均增长率是7%。也是在这一年,美国仿制药的处方量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创新药的处方量。为应对仿制药所带来的冲击,一些以研发为主的企业也开始建立和扩充自己的仿制药生产能力了,如Novartis及Sandoz等公司。
4)新药研发投入维持高水平,表明提高创新能力仍是生物制药企业提高其竞争力的主要手段。2005年,50强企业的总R&D投入达753亿美元,其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8.3%。从50强的名单可以明显看出生物技术类公司的R&D投入比例最高,占销售收入的20%还多,美国的Biogen Idec公司最高,其研发投入竟占销售收入的46%。传统的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保持在10%到20%之间。美国的Mylan Labs研发投入比例最低,但也在7%左右。50强中有38家公司的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的15%,由此可见各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
表:2006年全球生物制药企业前50强排名
排名(2005年) |
排名(2004年) |
公司 |
国家 |
2005年全球销售收入(亿美元) |
R&D投入(亿美元) |
R&D/销售收入(%) |
1 |
1 |
Pfizer |
美国 |
442.8 |
74.4 |
16.8 |
2 |
2 |
GlaxoSmithKline |
英国 |
339.6 |
57.08 |
16.8 |
3 |
3 |
Sanofi-Aventis |
法国 |
323.4 |
47.89 |
14.8 |
4 |
7 |
Novartis |
瑞士 |
249.6 |
44.84 |
18.0 |
5 |
6 |
AstraZeneca |
英国 |
239.5 |
53.56 |
22.4 |
6 |
4 |
Johnson & Johnson |
美国 |
223.2 |
63.12 |
28.3 |
7 |
5 |
Merck |
美国 |
220.1 |
38.48 |
17.5 |
8 |
9 |
Wyeth |
美国 |
153.2 |
12.62 |
8.2 |
9 |
8 |
Bristol-Myers Squibb |
美国 |
152.5 |
27.46 |
18.0 |
10 |
11 |
Eli Lilly |
美国 |
146.5 |
30.25 |
20.6 |
11 |
10 |
Abbott Labs |
美国 |
139.9 |
18.21 |
13.0 |
12 |
12 |
Roche |
瑞士 |
129 |
37.92 |
29.4 |
13 |
13 |
Amgen |
美国 |
120.2 |
23.02 |
19.2 |
14 |
14 |
Boehringer-Ingelhem |
德国 |
108.4 |
11.48 |
10.6 |
15 |
15 |
Takeda |
日本 |
85.3 |
13.2 |
15.5 |
16 |
N/A |
Astellas |
日本 |
80.4 |
12.59 |
15.7 |
17 |
16 |
Schering-Plough |
美国 |
75.6 |
18.65 |
24.7 |
18 |
18 |
Bayer |
德国 |
75.6 |
11.3 |
14.9 |
19 |
17 |
Schering AG |
德国 |
62.9 |
11.63 |
18.5 |
20 |
22 |
Genentech |
美国 |
54.9 |
12.61 |
23.0 |
21 |
25 |
Novo Nordisk |
丹麦 |
53.6 |
8.07 |
15.1 |
22 |
19 |
Eisai |
日本 |
47.7 |
7.3 |
15.3 |
23 |
20 |
Teva |
以色列 |
47 |
3.69 |
7.9 |
24 |
21 |
Merck KG&A |
德国 |
46.1 |
6.86 |
14.9 |
25 |
28 |
Sankyo |
日本 |
42.5 |
8.07 |
19.0 |
26 |
24 |
Otsuka |
日本 |
33 |
4.9 |
14.8 |
27 |
29 |
Forest Labs |
美国 |
31.6 |
2.93 |
9.3 |
28 |
N/A |
Daiichi |
日本 |
30.6 |
5.36 |
17.5 |
29 |
26 |
Baxter |
美国 |
30.2 |
5.33 |
17.6 |
30 |
31 |
Akzo Nobel |
荷兰 |
28.7 |
5.16 |
18.0 |
31 |
32 |
Altana |
德国 |
28.4 |
4.96 |
17.5 |
32 |
30 |
Chugai |
日本 |
27.7 |
4.25 |
15.3 |
33 |
34 |
Sohray |
比利时 |
26.9 |
3.91 |
14.5 |
34 |
35 |
UCB |
比利时 |
24.2 |
6.05 |
25.0 |
35 |
36 |
Genzyme |
美国 |
24.1 |
5.03 |
20.9 |
36 |
33 |
Serono |
瑞士 |
23.4 |
5.94 |
25.4 |
37 |
37 |
Allergan |
美国 |
23.2 |
3.87 |
16.7 |
38 |
38 |
Mitsubishi |
日本 |
18.9 |
4.71 |
24.9 |
39 |
N/A |
Gilead Sciences |
美国 |
18.1 |
2.78 |
15.4 |
40 |
N/A |
Lundbeck |
丹麦 |
16.5 |
3.24 |
19.6 |
41 |
40 |
Watson |
美国 |
16.5 |
1.25 |
7.6 |
42 |
44 |
Biogen Idec |
美国 |
16.2 |
7.47 |
46.1 |
43 |
46 |
Shire |
英国 |
16 |
2.86 |
17.9 |
44 |
39 |
Shionogi Selyaku |
日本 |
15.7 |
2.74 |
17.5 |
45 |
49 |
King |
美国 |
15.4 |
2.63 |
17.1 |
46 |
N/A |
Tarabe Selyaku |
日本 |
14.8 |
2.59 |
17.5 |
47 |
N/A |
Kyowa Hakko |
日本 |
13.6 |
2.68 |
19.7 |
48 |
45 |
Mylan Labs |
美国 |
12.5 |
0.88 |
7.0 |
49 |
N/A |
Medimmune |
美国 |
12.4 |
3.85 |
31.0 |
50 |
50 |
Ono |
日本 |
12.4 |
2.86 |
23.1 |
数据来源:Pharmaceutical Executive, May 1,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