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 中国研发管理网   会员中心 资料库 论坛 博客

PMI-ACP®认证

适合敏捷开发项目
敏捷项目管理最佳实践

网络课程

PMI-PBA®认证

重视项目商业分析
商业价值与需求分析能力

网络课程

NPDP®认证

产品管理国际认证
全球产品管理最佳实践

网络课

PMP®认证

单项目管理经典指南
年轻项目经理首选

北京 | 直播 | 录播

PgMP®认证

大型复杂项目全球标准
定位高级项目管理层

网络班

PfMP®认证

链接战略与项目
实现组织资源投资回报

全球直播

软考项目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计划 | 报名 | 经验

圈子
志同道合,朋友再聚首
项目管理者联盟PMP培训
会员· 圈友
登录ID
密   码
 
圈子信息
圈名:IT项目管理圈
加入方式: 允许任何人加入

IT项目管理圈

追求高效的软件项目管理方法

圈主:lepu2934112    管理员:暂无管理员   
成员数:271
主题数:1384
排名12
通讯录
圈友列表
加入本圈
管理本圈
 
话题区 投票区 资料区 精华区
标题:IT项目产品化过程中的问题杂谈
楼主

子墨
PMB:29041
省份:贵州省
行业:工程设计安装
注册:2013/6/2
  
  
背景:

  个性化的行业软件打算打造成“通用产品”(行业不改变)

  推出给客户时,遭遇不断地变更和“个性化”:问题频多,沟通也频繁出现问题

  由于急于上线(换句话说,尽快脱离困境),项目完全不按照正规流程来走,部分项目人员也是临时组建,很多系统都是不停地打补丁

  本人作为其中一个子系统的项目经理,经历了几个月的“噩梦”,目前产品还没有上线,比预期的时间要长的很多,产品已经处在了“悬挂”的状态,双方都已经很疲惫,问题也不是那么多了……

  简单回顾了一下出现的问题,思维不是很清晰,仅仅是个人的愚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病呻吟的文字,供思考,同时期待较好的解决办法。

  (一) 知识管理

  公司主旨也是在努力的进行“知识管理”建设,总在谈“知识管理”及其“知识管理是多么重要”的,可现实中的“知识管理” 呢:

  项目结束之后,留下来的有用文档很多

  留下来的文档有价值的很少(不是很旧,就是不正确)

  个人觉得,知识管理,更多是“意识”上的问题,项目铁三角(Scope/Time/Cost),外加质量固然重要,但“知识”呢?没有不断地知识积累,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进行项目管理?

  思考的价值?也许一次,两次,甚至十次都没有如此做,可是第十一次,是不是应该从头开始就进行很好的“知识管理”?时刻保持着“改革“的思想很重要

  如何有效地“推行”知识管理这种思想,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也绝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从现在开始自身就去考虑,去尝试,而不是总是从下一次再开始

  组织级别的思想很好,很多产出物也很好,但推广力度不够(或者说没有被广大的PM所接受,没有深入人心),不是很恰当,最终很多都沦落为一堆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填充的“垃圾“。。。。。。

  是不是应该集体洗洗脑?

  知识管理,从现在开始,从你我开始,无论多么忙……

  (二) 执行力

  水平有限,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但觉得必须手段强硬,才可以有效地推进产品的整个进度,一个强有力的执行者对如此混乱的产品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但更多,我们推荐的应该是“有意义的辩论” 而不是“漫天的争吵”,不仅仅浪费时间,更浪费大家的精力,前期的激情逐渐地在消退……

  其中很多事情执行的不是很顺利(甚至,无法执行),原因分析如下:

  沟通不顺畅的两种情况

  A Team做的任务,组织级别不是很了解;

  很辛苦,花费很长时间的任务 不被别人承认

  组织级别对项目复杂程度不是很了解,会导致有些任务或者功能的实现难度不了解;会总以为是很简单的事情,可真的很简单吗?

  强制推行,这种后果就是事情做了,但不一定准确

  总之,无论如何,想要执行力顺畅,一定要坚信,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尽快摆脱困境,尽快推进系统,尽快上线,各自的子系统都应该努力地“执行”……

  (三) 主动性

  这种产品化的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耦合度很高,难免会出现了各个系统共用一个功能,或者使用各个系统完成同一个功能模块;然而,如何处理“模糊的”需求地带呢?

  产品是主体,每一个系统是个体,主体很差,再完美的个体有用吗?除了保证个体是完美的,也要勇于承担“主体完美”的责任……

  互相推诿,互相扯皮,是不可能最终解决问题的,勇于承担,勇于主动来触发一些问题,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惹“祸”上身难道一定就是坏事吗?

  无论如何,别忘了我们最终的目的,绝不是保证一个系统好用,我们要解决的客户的问题,保证整个产品是好用的……

  同样,上述想法和单个项目是一样的,我们不是为了完成一个模块,一个任务而合作,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保证整个系统的正确运行,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主人翁”的精神,努力地都为这个项目负责,为将来的用户负责,而不是单纯地完成“所谓自己的任务”……

  主人翁精神,你有吗?

  (四) 空降兵

  本人就恰逢是“空降”到另一个部门,来负责一个子系统的开发;空降者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团队根基不好,团队成员的“特征”不了解,团队的工作经验和水平不了解,实际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 过高估计项目团队整体的技术力量,项目中期发现项目模块集成和代码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累积已经完全影响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 项目中期团队成员中途离职也导致了措手不及 (管理上的严重失误,项目前期就应该了解项目成员的“去向”)

  - 项目核心团队虽然已经组建,但后续陆续加人,项目整体合作出现问题(本身的核心团队就不是很稳定)

  虽然面临不少的问题,但也没有办法避免这种“空降”的情形,实际中,始终都坚信这样思想:只有团队的支持和互相合作,项目才会成功;

  但具体如何做呢?依靠个人魅力?专家的能力?还是正式赋予的权利?

  简单介绍一下实际做法:

  - 整体的过程,静观其变(前期没有太大的动作,群众基础不好,会有很大的抵触),改革(中前期,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慢慢改革),融合(渐进式的改革,慢慢可以被人接受和信服),合作

  - 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更多的是“专家的能力” +“个人魅力”,很少使用“正式的权利“ (个人始终觉得,IT项目团队都不是很大(小于10人),并且有些人员个性比较强,正式权利作用不是特别地大)

  - 借助工具(JIRA)来做任务细分,保证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尤其是团队不是很稳定的情况下,任务的交接比较方便,项目整体也比较容易控制

  - 采用“严格”的代码REVIEW来做“团队建设”

  - 我始终信奉的是:只有成员能力提高了,团队战斗力才会很强,所以总是不断地去扮“黑脸”去“找错”,频繁地引导团队成员应该需要知道哪些……

  - 成员比较复杂,依据个人的特点去任务分配(技术能力厉害的,直接给出需求点即可;技术能力差一点的,需求再次细分,知道可以实现的力度;如果技术仅能够写代码,那么就需要提供简单的代码结构)

  总之,无论是否是不是“空降”,更多是有效地利用项目管理思想,努力地为整个团队服务,这样就无所谓是否是空降的了

  (五) 团队的力量

  项目总是这样的,需求在变化,需求在循环地变化,时间总是那么紧,人员总是觉得少,时间总是多么紧的…… 但最终总是会完成的…… 回首一下,会不会觉得这是个奇迹? 是不是应该享受如此“混乱”的奇迹?想想为什么能够完成?

  这就是团队合作的力量: 互相鼓励,互相信任,合作,坚持……

  而管理的宗旨就是如何有效地发展团队,让力量最大化

  (六) 责任

  - 项目编码很乱,很不规范,谁的责任?个人能力的问题?培训机制的问题,PM/PL 的问题?

  - 产品业务知识不了解,谁的责任?一直“闹哄哄”很久的整个系统培训的计划,为何迟迟得不到执行?难道必须要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去做吗?谁都知道未雨绸缪是什么意思,但实际呢?

  很简单,无论如何做,无论谁来做,终究来是一个“责任”的问题,踏踏实实地去做,真正地去做,把每一件事都当作最重要的事来做。。。

  或许会怀疑,没有人指导,没有正确的方向,没有一个有效地规范,如何才能够承担“责任”?

  虽然可能如此,但不去尝试,不去努力,基本的“责任”都已经丢失了……

  可我凭什么要有“责任”?这将会是另外的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七) PMP

  单纯从PMP数量上来看,目前公司的项目的管理水平应该是相当地厉害(PMP的覆盖率有15%),可现实呢,还不是小mi加步枪……

  考来PMP是没啥用的,如何把PMP的理论知识切实地落实到项目之中,如何运用好PMP理论中的哪些工具和方法?

  这才是我们应该去思考,并且积极地去实践的……

  想,永远也解决不了问题的……

回复 | 引用 发表时间:2014/12/22 20:52:29
!  您尚未登录,不能回复主题。    现在 登录  注册
关于联盟 |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建设运营:共创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84号 BBS业务许可2007第3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