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 中国研发管理网   会员中心 资料库 论坛 博客

PMI-ACP®认证

适合敏捷开发项目
敏捷项目管理最佳实践

网络课程

PMI-PBA®认证

重视项目商业分析
商业价值与需求分析能力

网络课程

NPDP®认证

产品管理国际认证
全球产品管理最佳实践

网络课

PMP®认证

单项目管理经典指南
年轻项目经理首选

北京 | 直播 | 录播

PgMP®认证

大型复杂项目全球标准
定位高级项目管理层

网络班

PfMP®认证

链接战略与项目
实现组织资源投资回报

全球直播

软考项目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计划 | 报名 | 经验

圈子
志同道合,朋友再聚首
项目管理者联盟PMP培训
会员· 圈友
登录ID
密   码
 
圈子信息
圈名:管理者论坛
加入方式: 允许任何人加入

管理者论坛

管理者,项目经理分享经验的天地。

圈主:riverstone    管理员:暂无管理员   
成员数:6
主题数:186
排名25
通讯录
圈友列表
加入本圈
管理本圈
 
话题区 投票区 资料区 精华区
标题:什么是项目团队建设中的“变色”?
楼主

牛草草
PMB:20534
省份:湖北省
行业:生物化工
注册:2005/5/30
  
  
今天谈论的这个话题稍微朦胧了一点,什么是“变色”?这个问题如果要深究,恐怕是个庞大的无底洞。对于长期征战在项目管理第一线的朋友们来讲,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变色”,什么是项目团队建设中的“变色”。

  先来看看“团队”这个词,这个词由四个独立的个体组成:口、才、耳、人,其中口+才=团,耳+人=队。前者是一个人,后者则是多个人,通俗化后就是:一个有才的人用嘴把要表达的信息传输到若干人的耳朵里。这就是团队。可见团队本身就涵盖了一些动作在里面,像建设、培养、教导、引导等。

  再来看看“变色”,变是一种动态,是一种内在的动作。色是一种静态,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表象的东西一般很容易受到内在动作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面由心生!而“变色”的通俗概念可以理解为:通过内在的变动来激发表面的现象,以次来达到一种既定的效果。

  理解了这样两个概念,接下来我们进入话题,大家应该都看过《亮剑》,第一集有这么一个镜头,李云龙在与日本坂田联队交锋时,要炸掉对方的指挥部,于是李就让其手下炮手王成柱想办法炸掉它,王经过仔细揣摩后发现可以实现,但是炮弹只有两发,风险系数也很大。李得知炮弹只有两发,动时大骂王是个败家子,李的一脸怒相让王颇感委屈,王经过一番解释后,李才发现是自己刚才在冲锋时让王狠命的发炮弹,才使得炮弹数量巨减。如果仔细看这个环节的朋友会发现,李在骂完王,王解释了后,李得知自己错了,看看李是如何做的。李看着王,略微沉静数秒后,突然笑着对王说:“你仔细看看,把坂田的指挥部炸掉,等仗打完了,我赏你半斤地瓜烧......”李云龙的这个举动足以让很多人学习一辈子,这个过程很明显的体现了一个团队领导对其员工的应对策略:变色的巧妙使用。

  项目经理在项目实施建设中,很容易与各式各样的成员,乃至其他干系人出现正面“碰撞”的尴尬局面,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一定要记得:不要停留在碰撞过程中的阴影里,要将它在最短的时间内转折掉,变色!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有一种性格可以天生做到这种变色,就像李云龙,有一种性格可能会在这种情况下更不知所措,甚至会让事情变的更糟。但是有一点两者是有共同点的,就是在问题出现的情况下,而且是很棘手的问题,切记要给自己数秒的时间去冷静,冷静之余一定会有一些好的转机。冷静的过程中你需要想一些什么问题呢?换个角度考虑,对方一般出现的问题是:气愤、委屈、无奈、惭愧、等。根据你们当时交流的情况,你要在思考中给予对方一个合适的“反应”,瞬间的反应就是一种典型的变色。变而有序,变的让对手觉得很自然,很舒服,很佩服。这一点,是需要修炼的,有一个组织做的很好,那就是军队。企业就是一个军队,军队的组织结构和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军队可以做的很好,企业却不是很完美,一个问题:训练出来的。

  变色和大大咧咧、不记仇等性格特点有一定区别。变色更多的是后续经过一系列事情的培养和锻炼而形成的。大大咧咧或者不记仇是天生的性格因素居多,而且后者也不一定会在碰撞中短时间内会用变色。

  变色属于沟通领域中的一个话题,在现在看来,项目管理几乎就是沟通和协调的双胞胎概念。因为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占用了很大篇幅,作为沟通里的一个重量级人物,变色却显得更加有用和神秘。如果能够应用好变色,它极有可能成为项目管理沟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乃至项目管理的有利法宝。

  变色所涵盖的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的转变或者掩饰,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里面包括了哲学、心理学、道德学和人文学的东西。人无法追求到完美的让所有人来爱,但是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应对人生和交际的方法。对我们的处世应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

  注:写至此处,不

  由感慨万千,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应该说是一种高度境界,但是人往往无法逾越自身的一些弱点的拖累,很难做到变而不变、变而能变的地步。从处世的角度来看,有这样一种技能,在这样一个时代,应该更有他的价值所在。感谢大家!

回复 | 引用 发表时间:2014/5/12 20:15:42
!  您尚未登录,不能回复主题。    现在 登录  注册
关于联盟 |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建设运营:共创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84号 BBS业务许可2007第3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