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glxy]的博客:
http://tmsgqujl.mypm.net
餐饮行业股权激励案例

【企业背景】

    泰山管理学院为您整理了餐饮行业的股权激励案例,本文的案例是讲述来自火辣的山城重庆,在京城几乎鲜有耳闻的香锅年代是如何在全国的市场崛起的,其创始人依靠对空白市场的精准定位,同时创新餐饮的管理体制,敢于把自己的股份分出去,在几次经历谷底之后又迅速从新反弹崛起的,下面为香锅年代创始人赵国口述:

2003年的时候我刚毕业,大约上了七个月的班,那时候做销售,业绩不错,就有点心高气傲,由于受不了办公室政治决定不干了。在正式确定做餐饮之前我大约闲了一个 月左右,一直在思考权衡未来的生活,觉得创业时间比较自由,而且重庆最火的行业就是火锅,而且这些餐饮企业在全国做拓展,有机会依靠连锁做大,就决定进入 餐饮这个行业。

我对重庆的火锅和中餐包括从业者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在那个时候大量的餐馆,真正做的好的不多。但借着重庆火锅这股大浪,在全国拓展品牌效应做的好的还是 蛮多的。当时重庆餐饮人群:一类是进城务工头脑稍微灵光一点的。另外一类呢,是一些下岗职工。当然还有另外一类,属于知识型在这个行业积累了巨大财富的。 分析了一下之后,我觉得我是学营销出身的,应该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之后通过我的定位和调研:我判定出重庆火锅已经处在中国餐饮市场的拓展的顶峰,这个时机不是切入的最佳时间了。

所以,我肯定不能再进入火锅行业,这是我必须要遵循的。同时在重庆如果要做一个火锅品牌,没有三五年的文化沉淀是很难做到的。而开个中餐馆更不现实,启动资 金至少要一两百万,我的资金肯定解决不了。而且那时我对餐饮业是一无所知,纯粹的一个门外汉。于是我就在想,从商业原型、从竞争状态来讲,竞争战略有两种 迅速崛起一式差异化,二十价格策略。差异化的竞争肯定是最具有竞争优势的。如果店都没做起来,你跟人家拼价格拼服务,我完全是没那个胆的。

市场方向基本确定下来了——做一个市场上没有的全新品类,取胜的机会也许会大一点。

找到了我一个厨师同学,跟他说了我的想法——把中餐和火锅混搭起来,用中餐的烹饪方法搭配火锅的吃法,用火锅的“锅”来盛装菜品。

当时的火锅吃法中北方喜欢涮羊肉,南方喜欢涮毛肚,这个味道好不好吃完全掌握在消费者手中,也就是说消费者自己的涮菜的技术很重要,而我要做一个产品,我们 认为将可口最美味的食材在食客面前做一个最终的呈现。这样,唯一解决的方法就是事先我们将所有食材的味道都做好固定下来,一上来就直接给消费者吃,这就从 根本上颠覆了火锅需要二次加工的问题:因为我们先期是在厨房里面炒制,在达到最佳口味之后我们是直接盛在这个火锅盆里,上锅以后客人基本上吃到的就是最佳 的口感。不需要再制作,比如涮菜之类的。等把产品做成以后,口味感觉比较干香,然后我就赋予了香锅、干锅这种概念,这就是我们这个创新产品的由来,之后一 经在市场推出,迅速地在全国走红。

等我们把产品开发完毕以后,就涉及到开店的问题了。找亲戚朋友借了点钱之后,就租了一个一百多平米的小店面。开业了以后,重庆因为火锅文化浓厚,大家都想试 试“干的火锅”,结果对我们的新产品需求量非常大,还没怎么推广就非常火了,加上我开店的时候1月份春节是一个巨大的消费旺季,所以生意看起来还不错,但 是就在这个时候,巨大的打击也来了。

大约是043月份的时候,当时第一波禽流感来了,由于我们香锅主打的菜品就是家禽鸡,我们这个新店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这在当时对我们来讲是非常痛苦的,那个时候刚出大学的我没有这种抗挫折的这种经验和能力,最糟糕的时候只有两桌客人,一天只卖了101块钱,当时101块钱大家吃饭都不够。生意不好,现金流也不好。结果供应商就来逼宫了,天天找我要货款,我压力非常大,也没有经验也没有能力去承载这种压力的,我那个时候一度 想过要关掉这个店面,如果当时没抗住,可能就没有我今天的香锅连锁店了。其实命运就是这样:只要坚持住了,就会遇到转机。就在我坚持不住的时候,我遇到非常感人的一幕:我们当时的厨师长和经理主动拉着我跟我讲说:“我们不要工资了,只要给我们吃个饭,抽个烟就行,我们一定要共度难关。”他们不住的过来安慰我。正是当时的同事、员工给到我的鼓励对我的安慰,让刚创业的我我理清了思路。我突然一下责任感就出来了,我在想我有这么好的团队,如果我放弃了,那这样好的团队再也找不回来了,那我就是真的完了。于是我就开始找出路,想办法。往往当你开始决心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股改过程】

面对这样的困境和局面,我对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第一个方法就是向员工转股:我们单店最初的管理实行店长负责制。店长在企业工作较长时间,经过我们 整个对他的工作、管理、产品出品基本的考评流程等一系列流程非常熟悉之后,然后让他在过程中持股。只有让他感觉是在为自己做事时才会有更负责的态度。同时 我们吸纳了基层和中层比较优秀的员工,也向他们转让店面的股份,获得店面的股份。他们掏钱买股,持股份额根据职位不一样,最高比例不超过10%,只要执行 效果好的同时可以在公司效益好的时候获得很多分红的红利,这些是立竿见影的。但最初人很多人还是比较抵制,质疑会不会被骗,所以会不愿意掏钱。于是我们又设计了类似于期权的玩法,比如一个岗位认购5%,有钱的先给钱,没钱的公司把这部分的分红放在一个专属于他的池子里,分红够股本的时候,股本就是你的,结 果证明这样示范效应是很有意义的。所有制的转变完成后,员工的工作态度和精神状态有很大的转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下子被激活了。

第二个我们采用了我们自己的承包责任制,这是为了彻底提升服务水准。比如每个人服务区域内五张、八张台面报给你了,只要完成基本的任务,多出的就就有绩效部 分,这就是属于自己的所得。相当于每个人自己有一份自留地、责任田。只要你把把客户服务的好,那么就会收入高,我就是要让这种员工赚到钱。

结果我们在推行完这个东西的时候大家的思路、活路就一下子被打开了,趁着这个机会我们就开始写标准、写规范。规定应该做哪些事情,达到什么效果。公司在那时 就完成了一个标准化流程的拟定和基本的落实。我们的体系和模式推行的可以说比较舒畅,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在成了完转股、就业变创业的模式以后。员工都自 己主动自发的买手套、口罩等,主动地去思考和执行了很多东西,给客户更安全、清洁的印象。当然时间长了之后也会有一些疲软的状况,但通过软性的文化和榜样 的力量,整体的植入和导入,效果还不错。总体来讲,所有制的转变为企业的增长还是带来了很多好处。

当然这个变革中还有第三步,那就是自下而上的做标准化:模式产生变革之后,我们制定了服务、营销、技术、财务管理等手册。我们把整个标准化的流程和标准化的 操作建立了。后来又不断延伸,从选址到装修到培训流程到前期开业以及意见反馈、综合调整等一系列全都标准化。执行的效果还不错。有很多的餐饮企业,往往是 借鉴或者找高手、大师,从上往下走,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考虑事情怎么做以及做到怎样的效果。而我们是反着的,我们从制定标准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培训状态, 每个人都要参与标准制定的过程。平时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成怎样的效果,员工都可以写,可以写的非常通俗。管理层再跟进,每个岗位的岗位、流程、职责。 之后我们采用比较书面的语言归结出来,做成ppt。我们形成这个规范就相当于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在制定的同时,员工就已经进行过培训了。每个月我们再进行 标准化流程的巩固,再进行一个考核。

经过这几个大步骤的变革之后,目前我们到现在全国接近两百家店(一部分是加盟店)。销售额达到了大概有六个多亿。这证明我们的系列变革是成功的。

餐饮行业算是一个零门槛的红海市场。看到各个购物中心餐饮楼层里,走马灯似地变换着各种招牌,就知道在此生存有多艰难。哇哇叫干锅年代这个案例,是餐饮行业开创新品类的成功案例,更是一场侧翼战的成功案例。

首先,它开创了一个新品类。笔者在另一篇餐饮企业点评中写道,“差异化生存”是所有企业“唯一”的生存方式,不是“之一”。传统的火锅都是带汤的,干锅没有 汤,这种尖锐的对立,足够差异化,吸引好奇心,引起尝试性消费,再通过免费的口碑传播,带来一波食客,所以才会“没怎么推广就非常火了”。积累到一定阶 段,一个从没听过的干锅店火了,比一个传统的火锅店火了,更具话题性,更能吸引媒体眼球(媒体总是喜新厌旧,偏爱报道新奇特的话题),而这又带来了更大范 围内免费的公关传播,吸引了更大一波食客。

其次,选择了一个好的源点市场。重庆人嗜辣、口味重,全国闻名,企业在此起步,生存无虞。重庆人对带“辣”美食的品味,让他们绝对是干锅菜品的适宜人群,在 评估这类菜品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同时,重庆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一个高势能市场,其消费风尚对西南区域的消费人群具备示范性和影响力, 有利于蔓延和扩大品牌认知,为其进入区域内其它城市做很好的传播和铺垫。

最后,执行了区域聚焦战略。区域聚焦战略一是使得企业利用既有的品牌势能成为可能,使得品牌美誉像流水一样由源点市场向周边区域自然蔓延,成本低、效果好;二是缩小了企业管理半径,降低了运营管理的成本和风险。这两点对于初创期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案例虽然只是说了餐饮企业,但其所体现的进行侧翼战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其实对所有企业都适用。当然,开创新品类,需要创业者的直觉和勇气,有时会带有豪 赌的成分。但成功的企业,都是新品类的开创者,如麦当劳、真功夫等。所有想取得辉煌胜利的创业者,都需要思考怎么发动一场侧翼战;而商业史上,所有的侧翼 战都需要开创新品类。

回头再说说企业遇到的“第二个”坎。这是大多数餐饮企业都面临的问题。初创阶段,创业者们大多凡事亲力亲为,而不注重团队和制度建设。等规模扩大出现问题之 后,才发现团队没有培养,制度没有完善。而后期的新店,肯定无法得到创业者同等的精力和资源投入,这就必然造成新店面临困境。创业者不应期望企业员工都像 创业者一般聪明、肯干、以厂为家、富有理想;更现实的情况是,“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所以创业者需要建立一套管理制度和流程,只要我们的员工能按标准动 作完成任务,就能取得大概率的成功。当然,如果能适度运用激励机制给员工更多的工作动力,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经营表现。

更多内容请访问泰山管理学院官方网站股权激励专题:http://www.tms.org.cn/SRP/

tsglxy 发表于 2017/2/9 16:20:54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公 告
登 陆
日志日历
搜 索
日 志
评 论
链 接
统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