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想起来,应该是很长时间没有好好看一篇小说了。更多看得是周方周末、经济生活类的报纸,上网站也是去凤凰网、凯迪这样的经济、政治型网站。如何了解这个社会中的其他人的内心生活,就只有一个途径-电影。
看电影真是不少,原先爱看武打、枪战片,比如黄飞鸿、英雄本色等;但现在,如果只是场面,比如赤壁之类的片子,都没有耐心去看了,前天晚上看了一会儿007量子危机,也没有看下来,因为,连基本的逻辑都不符合!现在看这些片子,就是18岁时候看动画片的那种感觉,不是好看,而是可乐。
现在爱看的其实是情感片,讲小人物的生活,比如火柴人。并不是所有的情节都让人感动,但如果能有一两点的触动,就足够了。现在科幻片都可以以情感片来看,比如《黑洞频率》,从中看到父亲由于抽烟,过早过世,而让儿子思念,自己也就有了戒烟的念头!(一下子可能戒不了,但已经付诸行动)。
近期又看了《飓风营救》,打斗场面非常棒,与《杀手莱昂》或叫《这个杀手不太冷》很有一比,但让人感动的却是为了陪伴女儿,女儿搬到那里,父亲就搬到那里,这种事后的补偿,很是让我愧疚,牛牛现在还不太会说想念我的话,但内心里是不是也在怪自己呢?还有父亲遇到突发事件时的紧急处理措施,而且富有深意,一直到找到劫匪时,都是那五分钟的录音来指导着他。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自己生个女儿,一定要让她看看,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背后,其实处处凶险!能找到象中国这样安静的地方还真是少啊!
至于《当幸福来敲门》之所以最让人感动,还是因为主人公的背景,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去年看那个电影时,牛牛也正好五岁,看着每天匆匆送孩子上幼儿园、再接回来,还要去做一份不具有可见前景的实习工作,那份压力,比起自己来都要大多了。儿子睡觉之后,再学习的那种勤奋,很是让人感动。相比来讲,自己就差得太多了!
但这些还是不够,看电影就如看电视,都只是在被动地接受,也不能了解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体验其实更差一些,所以电影或电视,看得只是热闹。就如《金婚》小说看起来要远比电视精彩一样,所以真正要读懂生活,还是要靠----小说!
这些小说,并不是玄幻类的《鬼吹灯》,而是社会小说。总结起来,国外小说看得少或者不感兴趣,那是因为从中很难找到相似的生活背景,所以就无法去想象,如果自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借鉴。如果缺少类似的社会背景,那就只能去借鉴处理问题的态度与方法了。
所以连续买了四五期的《小说月报》还有几本精选版,真是好杂志,比起《读者》这样的精神小品杂志来,小说月报要更有深度。比如《坏爸爸》,看到了乞讨儿童的惨痛遭遇,尽管读完需要很大的努力,但也要看看,了解孤儿有多么的不幸!12月份的小说月报上有一篇《金臀》,讲刘教授,因为摸了一下保姆屁股,最后自杀故事。主人公从学术道德楷模,却最终自杀的描写非常真实,而且书中引用的自杀论,也很有意义。看来小说之后,自己也摘录下来!
--------------------------------
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因其对自杀原因的解释和分类信受学者的重视。涂尔干认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由于社会的动乱和衰退造成了社会一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人们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这时往往导致自杀率的明显增高。涂尔干还依社会对个人关系及控制力的强弱,把自杀分为四种类型。
1.利他性自杀
利他性自杀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常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如屈原投身泪罗江,以死唤起民众的觉醒;孟姜女哭长城,殉夫自杀;日本武士剖腹自杀,以生存为耻辱;疾病缠身的人为避免连累家人或社会而自杀等。这类自杀者的共同心理是死是有价值的,是唯一的选择。涂尔干认为在原始社会和军队里这类自杀较多。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少。
2·自我性自杀
自我性自杀与利他性自杀正好相反。指因个人失去社会之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如离婚者、无子女者。涂尔干认为这类自杀在家庭气氛浓厚的社会发生机会较低。
3.失调性自杀
失调性自杀指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例如,失去工作、亲人死亡、失恋等,令人访惶不知所措而难以控制而自杀。4.宿命性自杀
宿命性自杀指个人因种种原因,受外界过分控制及指挥,感到命运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时而自杀。如监犯被困的密室中、宗教徒为主而献身
书中的教授,明显是属于第四种,命运怎么会不受自己控制呢,所以由于这些理由而自杀的人,说明本身的性格就有担缺陷,定义为“宿命”,实在是太合适不过了。还有人以为自杀可以一雪清白,却不想想,误会其实会更多,因为你再也无法作出解释。
有效沟通中讲“同理心思考”,道理很清楚,但为什么很多人并不了解对方想什么,所谓“设心处地”为对方考虑,其实很难做到,因为有一个问题的答案你无法获得,那就是“他想什么?”,如果问题再通俗一些的话,就是“他这样的人想什么?”。
所谓的先知先觉,一是善于归纳思考,做到推已及人;二是就是善于归集资料。思想家多出于古代,或许就是因为他们更多地去跟人交谈,所以更能了解更多人的内心。而我们现在呢?一天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上网看新闻,看起来社会丰富多彩,却鲜有触及人的内心世界,看起纷繁多彩,其实却浅显无比。
我们不需要做一个“有故事”的人,而应该做一个“懂故事”的人。不用自己去亲身体验,因为从小说里我们可以读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