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已有一些年头,最近突然想到“经历是否等于可以”这个话题。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话题呢?很多公司招人很强调“经历、经验”。而如何考核应聘人员的经历和经验呢?主要的办法还是通过看简历和交谈。很大程度上,估计还是依赖前者。当然,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招聘到企业所需要的员工。今天我是想站在应聘者的角度和大家一起来聊聊“经历”真的是我们追逐的目标吗?或者说有了经历我们是否就可以了。
很多朋友一定说,不是。也有朋友在实际工作中会唯经历作为判断跳槽的标准。也许有朋友是上述两种描述的中间状态。就拿我做例子,我是做项目的,从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我们这个行业的项目管理团队,从最基本坐起,一路走来,也经历了三个项目,完整的做完一个,项目收尾一个,还有一个执行过半。7年多来,也体会到:对项目管理的理解不断加深,如高中学习的马列主义描述的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再如,大学里面学习物理,学习的结构还是和高中一样,不同的可能是增加维度,静态变动态等等。
我想,我们对所在行业的知识的掌握也应该是符合“螺旋上升”的方式。就如PMP里面提到的对项目特点的了解是渐进的。如果把我们每个人工作的岗位定义成一个“点”,那么这个“点”本身是有大小的(长、宽、高)。而如果以这个“点”作为原点向外辐射,根据目前经典物理理论,应该是类似球体。当然辐射的距离不同,可能构成的表面是弯曲的。比如一名电力建设领域的电气工程师,大学所学的理论知识将构成基本点(基本点可认为没有体积),通过工作经历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对设备的熟悉、对施工的了解、对图纸的熟悉等等,这些可能就构成了“点”。这时的“点”已经有了体积。体积的规则和大小建立在工作积累的方式和内容上。然而,很多时候“点”就是工作的一个最终状态。如果说从“基本点”到“点”花了10年时间,那么,可能再10年、20年的工作经历还是在“点”上,而没有发展到“球”。我现在还讲不清楚“点“到”球“的发展需要那些硬件和软件,但我想个人的personality会起到很大作用,同时举一反三、创造性、学习性也应该是这个阶段的特点。
所以,经历可能是个时间的概念,内容如何,还是要靠大家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