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的技术创新之路  |
|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韩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技术创新之路。韩国企业从最初的为外国企业提供简单的廉价加工服务,发展到今天在西方的电子、汽车及IT市场等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韩国企业已经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不能忽略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韩国的企业和韩国政府在这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脚色。韩国的技术创新之路可以非常明显地分成三个阶段:1)逆向工程复制外国技术;2)创造性地复制、改进外国技术;3)一些实力比较强的韩国企业开始形成自己的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并在技术创新上开始挑战西方企业。
和西方传统的从最初的概念到最终产品的技术创新模式不同,韩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一般都是从成熟的、已进入市场的产品或技术入手,并对这些技术加以改造和创新。
韩国企业一般通过下列渠道来吸纳西方的先进技术:1)外国直接投资(FDI);2)建立联合企业;3)OEM;4)自身设计、制造(ODM);5)海外培训及雇佣外籍技术人员;6)战略性技术联盟等。这些渠道所着韩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韩国企业的不断壮大而不断进化,从最早的通过为西方企业提供廉价加工获取技术到现在的直接收购国外企业以获取核心技术或直接在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等手段。建立战略性联盟也成为了韩国企业提高自己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如三星在1992年与日本东芝公司建立的长达8年的共同开发计算机闪存芯片,1993年与得州仪器公司建立的在葡萄牙开发半导体技术等。
韩国政府在提高韩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韩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适时而动,制定了一系列与宏观经济形势及韩国国内形势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在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早期,政府的主要政策倾向于提供补贴、市场保护、税收优惠及技术支持等。在80年代,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世界经济在此期间逐渐放缓,北美及欧盟制定了针对韩国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韩国的基于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已经不再,而且发达国家向韩国转让先进技术的积极性也不高。在此情况下,韩国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提高韩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鼓励韩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型、鼓励支持技术人才的培养等。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韩国政府启动了旨在提高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国家R&D项目。为鼓励韩国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如为企业的研发活动提供税收优惠、财政支持、为关键的研发人员免除兵役等。韩国的私营企业也这一时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以面对技术发展和市场的挑战。韩国政府的这些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80年代底,政府对R&D的投资只占韩国全部R&D投资的20%,而这一数字在1971年是68%。在1970年,韩国只有一个企业研发中心,而到1983年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122个,到1987年更增加到604个。受益于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韩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80年代后期,韩国企业得以以平等的地位与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建立了战略联盟,共同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韩国的技术创新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以大型企业为主导。大企业在韩国的技术创新中一直是中坚力量。这些企业陆续在美国的硅谷建立分支机构以跟踪先进的技术趋势,并招募韩国本土所缺乏的技术工程人员。也是这些大型企业成功地与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如IBM、HP等在高新技术领域建立了联合企业,并与这些企业进行了广泛的专利技术的授权使用合作等。韩国的大企业战略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与韩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有关。在国际市场上,韩国的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这些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真正能够影响产业格局的技术创新往往是由中小企业来承担的,韩国的大企业战略虽然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存在不少的隐忧。 |
honghfk 发表于 2007/1/8 11:39:00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
|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