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的质量观点:“质量是从客户的观点出发加强到产品上的东西”
塔古奇将质量定义:“质量是客户感受到的东西”
通用汽车的质量观“质量创造客户的满意、热情、忠诚”
现代汉语词典质量的定义:“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
我的定义:“质量是客户潜意识中表达的需求”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理解,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质量应该包括了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两个部分。按照其它大师的定义,质量更应该强调的是客户利益。所以我将质量定义为:“质量是客户潜意识中表达的需求”,这其中的客户应该也分为产品用户和公司成员。
项目经理是为项目来服务的,所以,与之项目有关系的人员都将成为项目经理所面向客户群体之一,包括用户、项目团队、公司领导、其它协调部门等等。无论这些人员是主动还是被动,是明示还是暗示,都会向项目提出一些需求(或要求),这都将成为最终考核项目质量的内容。譬如:领导期望这个项目完成后同时可以满足其它同类用户需求的60%,剩余部分进行快速开发完成,这样项目的架构质量标准就出来来,团队成员需要沟通快捷,需求明确,这样你的工作方式和考核需求的质量也可以出来,但并不是所有的质量都可以明确的提出来,尽管我们已经有了很多(但那些都是通过惨痛的失败教训才总结出来的),确也经常会出现项目完成之后,用户不满意、领导不满意的现象,甚至你自己都不满意,呵呵。所以,质量应该向挖掘需求一样来对待。
同时,在挖掘需求的时候,就应把需求和质量的界定进行区分,哪部分是系统的实现功能,哪部分是考量最终功能质量的。多数情况下,用户并不会明确表达对质量的要求,譬如:我期望最终的系统操作要简单,这种简单如何来定义,这就是用户潜意识要表达的内容,也许和用户以往的系统操作习惯有关(这种习惯也许和我们的UI设计有很大的出入),这就需要去挖掘这方面的质量标准,但往往在操作过程中,都被列成需求了,所以,在系统研发过程中,就已经假设了质量的考核标准,即便出现了偏差,也是无法校验出来的,只有得到用户的体验,才发现问题所在。所以,尽管可以理解质量是客户潜意识的需求,但应该在最初始阶段,就要明确划分那些是需求哪些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