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 告 |
|
 |
登 陆 |
|
 |
日志日历 |
|
 |
日 志 |
|
 |
评 论 |
|
 |
链 接 |
|
 |
统 计 |
| |
漱玉词--李清照 - [收藏(转载)] |
李清照词集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记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形,明白如话,清新自然,争渡如说怎渡。请看,天色暗下来了,人也沉醉了,当小舟误入荷丛之时,在万籁俱寂而又空阔的水面上,猛然看到一群水鸟惊飞四散,在刹那惊悸之余,又感到欣喜有趣。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伤春之作。首二句风雨残酒依然解不了春愁,中间两句化用唐朝韩渥的《懒起》诗:“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卷帘人”,一说是侍女,一说是丈夫赵明诚;两皆不是,虚指而已。李清照喜用叠句,“知否”相叠,浑然自成。结句红花凋残,绿叶茁壮,此处借喻含蓄,有无限的凄婉之情。清人王士祯《花草蒙拾》有云:“‘绿肥红瘦’,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这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词。词篇一开始便入主题,“一寸”柔肠与“千缕”愁绪相对举,表明女主人内心的寂寞愁苦,深婉情长,而且无法排遣。欧阳修《踏莎行》有“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此处化用其意。下片进一步抒写离别的愁苦和盼归的心境。“倚遍阑干”的“遍”字,生动地表现了她那种急盼爱人归来的微妙心态。全词写伤春之愁,伤别之愁,到盼归之愁,层层深入,煞尾处达到高潮。《云韶集》盛赞“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决非过誉之词。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作者抓住富有个性化特征的一连串动作,撷取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来展示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上片把少女蹴罢秋千的一派倦容娇态副真地刻画了出来。第三句巧用双关、比喻等手法,既点明了清晨花园里的环境,又将汗透轻衣的少女暗比沾满露珠的鲜花,更使得形象蕤蕤生光。下片着重刻画少女的天真活泼,首句既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人物的动作,又真切细腻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收一箭双雕之妙。结尾处另起新意,运用曲笔,让少女“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更突出了她天真活泼、略带顽皮的性格。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本词有题作“春闺即事”的。春睡迟迟,欲醒还眠;窗外春色一片,读来清丽婉约。词中提到寒食、海燕、斗草、柳絮等,正是清明前后的情景。晏殊《破阵子》里:“燕子来时新社”、“飞絮”、“今朝斗草”等意象相同,而意景各异。李词主静,晏词主动。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李清照的闺秀词,几无能及者。本词摹写少女情怀,曲尽如画。上片用白描手法写出少女秀丽且娇羞的神态。“绣面芙蓉”,白居易《长恨歌》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第三句最为妙着,少女春情萌动,但又怕别人猜着。似静非静,静中有动,前人评曰:“矜持得妙”、“善于用情”。下片着意写情,对意中人只可用书信寄托相思之情,或可约会于花前月下。元稹《莺莺传》:“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可参照。 诉衷情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菩萨蛮 归 |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