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模型是一个三层知识结构的环状模型,个体知识的层次代表了个体差异性对过程管理的影响。

个体模型
1.常识模型
执行软件开发项目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的集合,表现为对基本过程管理术语的理解。包括:对过程中间交付物的认识和操作程度;对过程管理控制系统的认识和操作程度;对过程执行理念的认识和运用程度;对过程问题的认识和反馈处理程度。
2.领域模型
对特定领域应该具备的知识。软件过程管理的概念有更加专业和丰富的内涵,在过程执行中表现出特有的行为方式。对专业技术的认识是实现过程生产能力的真正的基础,是生产行为与管理行为的合成物,具体领域中的任务涉及的概念复杂,技术与管理的冲突表现突出。包括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和对专业任务中任务内容和实现方式的认识。
3.个性模型
个体的行为偏好、工作风格、学习能力、对领域知识的个性理解等,个性模型往往以内隐知识的形式存在。个性行为表现在对过程中某些方面的态度和能力,模型用来描述个体一些特异的方面,包括:个体对过程中的沟通方式、组织文化风格的偏好,个体对过程反馈和控制方式的偏好,个体对过程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强弱等。
个体模型是对个体所掌握的知识的建模,通过对模型中相应特征属性的定义,可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对个体的认识,进一步协助过程理解个体,支撑个体的活动。
个体对象动态建模
以往常常强调对过程的建模,面向个体特征的建模不是对过程而是对人的建模,通过将个体的知识结构转换为抽象模型,使过程管理中能够了解个体的认知方式、认知过程和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对个体的认知,从而使过程调整自身的行为模式来适应个体的活动特点,提高过程的性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建模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
静态建模分析有代表性的个体在执行过程中的需求和特点,以典型个体类型的形式将个体特征引入过程。通过静态建模,过程以预定义的类型去匹配个体或要求个体通过学习去匹配特定的类型,静态建模主要基于对于观察样本的数据分析。
动态建模是一个连续建模的过程,包括初始个体模型和模式识别分类。动态建模主要是基于对特定个体行为的跟踪,在过程执行中,通过过程管理不断对个体模型进行充实和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过程对个体的适应程度。个体与过程的学习是双向的,动态建模是过程对个体的认知。

个体模型的动态建模
1.初始模型
按照三层结构的知识模型,可以通过个体的知识概念来表示其认知,有常识模型、领域模型、个性模型三个知识集,每个模型中包含相关知识属性,不同个体以他们所具备的知识结构的不同进行区分。三层知识结构有利于过程管理从不同角度分析个体,减少知识集合的交差造成的计算复杂和模式识别困难。个体的知识结构矢量表示为:

其中,Kcommon为个体常识模型;
Kdomain为个体领域模型;
Kindividual为个性知识模型。
知识概念的定义依赖于对个体活动特征的定性、定量测度,主要基于训练数据流(考试测验、实战演练的观测结果)和活动执行的数据流(过程工件、产品、文档等度量结果)。
2.模式特征分类
通过主观判断和统计分析进行类别学习、模式识别及预测,包括自下而上的数据综合和自上而下的学习原型的匹配,这个匹配过程是一个类别搜索,如果搜索以一个已建立的类别结束,则修正类别原型,使之包含模式中的新信息,如果搜索以一个没有的类别结束,则生成一个新的类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