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软件过程管理的本质是知识资源管理 软件过程管理敏捷性的外在表现是组织容变过程 敏捷软件过程管理内在表现是能够通过各要素的协同来平衡管理系统中各种关系。
过程管理中包含着人、过程、资源等各种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些动态的相互作用存在于人与人、人与过程、人与资源、过程与人、过程与资源及过程与过程之间,本章主要就人与过程、资源之间,特别是人与过程的交互进行研究,关于过程与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在7中进行深入的探讨。
.1 人与过程的交互 人和过程是系统中两个特性迥异的对象,软件过程管理是对于组织中的人、过程等要素的交互(即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管理。这些交互作用表现为图 4.1的视图。
席酉民的和谐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要处理的主要问题就是“人和物的互动关系”,人的不确定性和物的可无限优化性二者相互影响,必须并立作用,但特征和机理少有雷同。

软件过程管理交互视图
敏捷软件过程研究首先认识到软件开发包括了两种过程:经验性的(Empirical)过程和规约性(Defined)的过程。在开发过程中有太多的变化发生,经验性过程使“观察-适应”循环和频繁的、短小的反馈周期成为必要。规约性过程是可明确描述的、可预测的过程,因而可重复(Repeatable)执行并能产生预期的结果,并能通过科学理论对其最优化。经验性过程与之相反,应作为一个黑箱来处理,Ken Schwaber认为应加强黑箱内部的混沌性,使项目组工作在混沌的边缘,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
近一年来的敏捷过程研究集中在敏捷理念与传统管理实践的融合上,把敏捷开发方法小心的引入传统的严格管理体系来提高过程的效率。Barry Boehm提出用“风险”来平衡敏捷方法与计划驱动的方法,建立混合的方法(Hybrid Agile /Plan-Driven Methods),Kent Beck和Barry Boehm提出通过生态系统的规则来建立敏捷性。Highsmith强调灵活性和结构性的平衡,并以预测来平衡自适应,“如果没有规则,敏捷也会变成盲目的反应”。和谐管理理论用“和则”来削减源于人的不确定性,用“谐则”来解决确定性中的效率优化问题——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目的,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
敏捷软件过程管理是经验性软件过程与规约性软件过程的和谐平衡,是适应和优化的平衡,是高质量产品和产生率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