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施工企业传统管理理念和模式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革命。本文试从信息不对称和企业互补性知识的培育谈起,就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探析。 一、信息不对称是传统管理解不开的结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经济学中浅显而深奥的普遍思想:交易双方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信息劣势方的利益可能会因信息优势方故意隐藏信息而受损;劣势方试图用低价来弥补自己在信息上的欠缺,优势方就不愿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双方在博弈中导致交易均衡点的低质。剖析企业传统管理中的问题,这一理论是恰当的分析工具。 国有和国有控股大型施工企业围绕管理问题始终在不懈地探索,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对标先进,发现管理上的差距是显然的。这既是产权使然的问题,也是管理自身体制和机制的问题。仅就管理自身而言,由于不同层次的主体受限于时间、空间和知识等原因,对同一情况掌握的路径和程度是不同的,意即信息量的拥有是不对称的,这样信息优势方就有消极懈怠、欺上瞒下、损公肥私等不当行为的滋生空间,而伤害最大的是企业的利益。
其一,从管理层级上讲,项目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点,近年的政策利好促成企业的经营规模在不断地扩张,经营管理者无法全面、深入、系统地监管控制每个项目,于是实施层层授权的直线职能式组织管理,拉长纵向结构链条,通过上下层级之间的接力来传达指令、了解情况,其不良后果是加大了信息传输的时滞性、失真性的可能,加大了组织管理成本,加大了企业整体利益协调和维护的难度。这种管理模式产生了纵向性的“线障碍”。
其二,从管理层构上看,我们在努力地把机关部门职责明确化、细分化。这样做显然是必要的,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每个部门过多地关注自身的业务,对其他业务的了解是缺欠的,自身业务的公开也受制限,横向信息的失衡削弱了资源整合的效能,也使沟通成为头疼的事情;各部门出于本位意识,展示工作常常带有夸张的色彩,事实上工作是否积极、是否到位、是否满负荷却被业务的独一无二性和他人的无从知情所掩盖,即便领导获取信息也大多是被动的、间接的、支离破碎的。这无形中影响了机关决策、监管和服务职能的发挥,产生横向性的“面障碍”。
其三,从管理个体上讲,体现经济人的一面,员工都在尽可能地通过学习培训的“充电”、所谓内幕的知情、权力的攫取等方式加增私有信息,以提高个人的竞争优势、加大生存与发展的博弈资本。如果这些私有信息没有正当的途径遣释,那么一方面努力者在看不到薪高职升、看不到工作得到展示和认同并从中感受成就感、归属感的情况下,很难发动其积极工作的引擎;居心者常常把这种私有信息作为与企业讨价还价的筹码,甚或利用私有信息的掌握拿企业的利益作交易,谋取一时一己之利。另一方面,领导者在不可能更多地了解员工能力和工作绩效这些私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先进的彰显和选用人才的宽泛性都受到制限。这种私有信息对企业的影响表现为个体性的“点障碍”。 线障碍、面障碍亦或点障碍,都是传统管理模式解决不好的——解决障碍的本身又常常是新的障碍。 二、互补性知识的培育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表征 我们说,如果两种知识整合运用的价值大于彼此独立运用价值之和,或者获取一种新知识的成本随另一种知识的积累而递减,那么,这两种知识具有互补性。 企业拥有知识(主要指技术知识)的水平决定了其竞争的层次和能力。抛开固化在设备等物质资本上的情况,知识更多地表现为“属人”的特性,也就是说储存在人才的头脑里。在劳动力商品化、人才流动日趋充分的今天,拥有优秀的人才不能说企业就拥有了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道理很简单,人才今天可以为你服务,明天也可以为别人服务。这就需要企业把人才头脑中的知识外化为企业的知识,在生产上由注重“资本积累”转向“知识积累”。
一方面,要培育企业空间上的互补性知识。信息不对称决定了分工和专业化的必然,而分工和专业化又加剧了信息不对称。要达到分工带来的知识深入和深入知识的共享,就必须通过绩效激励和制度约束机制,驱动人才不断地把头脑中属于私有信息的知识转化为企业公共信息的知识,只此工作才能得到认同和相应待遇,剌激人才不断把属于个人竞争优势的私有信息强化、转化和消化为属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公共信息。即便个人离开企业,知识却沉淀了下来。反过来,每个人又可以从这种企业互补性知识的公共信息中得到营养,达到利己、利他、利企的共赢。
另一方面,要培育企业时间上的互补性知识。知识越是深入精细,获取知识的潜在效益就越明显。这就要求企业要确保知识的连续性进步,就必须尽可能地延续和适时地改进获取知识的制度,减少推倒重来的不经济行为。低技术的麦当劳、肯德基打拼天下*的就是其不变的风味和一贯的风格,并据此积累成有竞争力的文化蕴涵。 企业互补性知识的这种时空“合力”,为人才价值的展示搭建了舞台,强化了人才揽用的机制;提高了学习效率,加快了知识积累的速度,把企业营造为学习型组织,蕴含了经济学家所说的“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特性,是企业独特的资源和核心竞争能力。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管理创新,构建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培育企业互补性知识的有效平台 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信息化建设为此提供了途径和手段。鉴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的长期化、产出的潜在化、软件系统开发维护的精尖、应用能力的不同以及思想认识的差异等技术的和非技术的原因,我们显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规划不足、建设不足。 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集组织模式、业务流程、企业规范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应用体系,是对传统管理的再造。这个再造是通过跨时空的信息分析、展示平台的透明化经营运作来实现的。
首先,要建设业务流程资源管理平台。机关和项目应在平台上明示财务、采购、分承包商选用、施组、技术工艺、人力资源等业务的规范和具体活动,确保机关能够更直接、更准确、更全面地掌握数据和情况,及时预警和更优化解决问题;基层的经营活动框限于程序,增强了规范性,又鉴于处于受控状态,会较好地刺激工作表现,减少工作消极、做假和腐败的可能性;同时,依托平台管理的规范化和大容量,可以推进企业组织“扁平化”建设,减少中间管理层次,降低组织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
其次,要建设业务共享资源管理平台。平行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应将工作情况和适宜的业务在相当范畴内公开,把私有信息转化为公共信息,便于其他部门和员工知情和整合利用,也便于领导掌控全局工作,业务部门和个人也由于被监看和有展示工作的机会而驱动绩效的走高。
再次,要建设核心技术知识平台。依托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就施工前沿技术和企业自身应用的有效技术、工艺进行积累,借助外脑和员工的才智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知识,增强企业内在的市场竞争能力。 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是基于改善企业信息不对称状况、培育企业互补性知识的目的,而信息不对称的改善和互补性知识的培育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要求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应具有可持续性、可扩充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能够得到良好的维护和后续技术支持,其改进和服务共同融于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全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