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是否重要已经不成为问题。
u 信息化如同管理,无法外购,需要企业主导
建筑企业信息化进入定制开发时代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传统的业务模式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汲取在施工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企业信息化建设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业务处理标准化、核心流程最优化、信息处理集成化、决策支持智能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大批富于创新能力的建筑企业、企业家已经迈出了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一步,但是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一些企业雄心勃勃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几个误区,主要是企业或软件提供上没有搞清楚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特征。
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特征
特征1:个性化
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着多极目标,有些目标甚至看起来互相矛盾。
企业之间存在无数的共性。企业经营中的某些东西从来不会变,比如卖了东西,肯定要收款,财务需要做应收账登记。这些共性的东西,使用通用软件来应对非常合适。
然而,企业对个性的追求与生俱来,且愈演愈烈。这是竞争力理论所要求的,在全球经济下竞争力同质的企业不能同时存在多家。差异化策略是现代企业生存的基本策略。
事实上,在企业级项目管理软件市场,通用软件的使用率只有30%多一点,大部分功能和业务模块要么企业用不上,要么不适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和需要,可见企业对个性化的要求是多么强烈。这也从另外一面反应了通用软件的局限性。
目前,管理软件的发展方向有了很大的变化,要将以前写死了的通用软件改造成一种智能化的东西,就是既可以满足通用要求,也可以满足个性要求。然而,满足个性要求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决非一个二次化工具可以完成的。因为个性化有个边界问题,一旦“个性十足”,二次化工具就只有望洋兴叹了,而这种“个性十足”对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来说是种普遍情况。
特征2:多变
有句老话“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企业的变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论是变革的方向、手段和途径都具有这种特性。而且变化的速度也呈现不规则状态。那么某一种特定的变革理论可能完全适合企业,也可能完全不适合。企业需要的不是一种“理论的盒子”,非要把企业装到盒子里面去完成变革。企业需要的是随需而变,依条件而变。在不同的变革下需要不同的理论或理论的组合。否则就是本本主义、形式主义了。
对于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管理软件来说,变革是件异常痛苦的事情。管理软件的变革会导致现行框架体系被彻底突破,也就是说管理软件要有自我再生的能力,然而眼下的管理软件基本都不具备这种能耐,所以结果很简单:管理软件要嘛不变,要嘛淘汰,而折中的方案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多变的需求迫使软件要有一种彻底再造自身的能力。
特征3:复杂
信息化有多复杂?没有定量的答案。但大家都很清楚:信息化不是买个硬件,买套通用软件,或者是做一次IT管理咨询那么简单;信息化是政治工程、文化工程、项目工程和系统工程。要考虑的因素繁多,要投入的资源庞多,而结果却通常无法预料。
企业信息化是个庞大的课题,甚至是一个没有终极答案的哲学命题。她与生俱来的复杂特性,使得我们在信息化的道路上,饱受挫折和痛苦,给我们留下一个一个令人困惑和沮丧的难题。
信息化的4大难题
1、 个性化
曾经有个著名的管理学家有过这种说法:如果非要把ERP比作衣裳,那它就是一件铁衣裳,如果企业瘦了就要增肥,胖了就要减肥,从而去适应这件铁衣裳。
搞信息化的人都知道,应用软件厂商很不喜欢二次化,因为费力不讨好。而用户也不怕二次化,不仅因为改起来麻烦,而且通常没有结果。但二次化无可避免,所以就有了“软件6分合适就可行”的软件选型原则。6分合适就行了吗?别说6分,就是9分合适,也极其危险。大家也都知道,几乎所有的管理软件都写得很死,留出来的自定义和二次化的空间十分有限,稍有大的改动,就只能让软件厂商来改代码,可是很多东西是改不了的,除非重写软件。
如果我们看看CCW(计世资讯)的研究,上述问题就会变得更加清楚。
第一、现阶段中国软件产业的基本矛盾
在“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与落后的软件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下,计世资讯(CCW Research)认为,现阶段中国软件产业表现出来的主要矛盾是“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与软件产品的通用性之间的矛盾”。
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有两个表现:
一个是时间上的个性化
“时间上的个性化”是指同一用户在不同时间不同发展对项目管理软件系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例如,一个企业在实施ERP系统之后一年,甚至半年,市场环境变了,企业规模变了,其管理模式、组织机构、业务流程都要随之改变。管理模式等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管理软件,即ERP软件也必须随之变化,因为企业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现在的企业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感到痛苦,会充分体会到“ERP的束缚作用”。因为市场的通用软件系统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它无法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成长,不可能随时满足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
另一个是空间上的个性化
“空间上的个性化”是指不同用户对项目管理软件系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现在市场上的绝大部分软件都是“通用产品”,即为所有用户提供一样的产品。因此,他们往往无法很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一旦用户选择这样的软件,在其实施过程中,就必然会遇到“是为适应软件系统而改变自身,还是为适应自身现状而改变软件系统”的矛盾。做出其中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很困难,都会为软件系统的成功实施与应用埋下“失败”的伏笔。
结论:我们就不难理解那位管理大师为何说ERP是铁衣裳了。因为ERP改起来太难,那么就只有企业去适应ERP,反之不行。然而,企业做信息化要以我为主,因地制宜,这下可好被“反客为主”了。
目前,个性化是项目管理软件的瓶颈之一,也是许多企业上信息化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基于这种困难,许多软件厂商提倡“管理思想预制”,宣称自己的软件里面包含某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其实这种说法大都是一种噱头,一方面打造概念,一方面防止客户提出出格的二次化要求。
为解决个性化(二次化)问题,IT精英确实费尽苦心,推出了各种式样的二次化工具,诸如:报表定制工具、界面定制工具和流程定制工具等等。这些工具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十分有限。
2、持续完善
个性化是对软件特性的一个重大挑战,但更大的挑战在于“持续的变革”。
企业的变革虽然不规则,但却是持续的,企业在每个特定的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企业模型,每个阶段都要有与之匹配的信息系统来对应。目前的管理信息系统基本都是静态系统,无法满足企业持续动态完善的需求。
只有软件的生命周期能够保持和企业的变革保持一致和平衡,这样才能够保持“商业环境—企业—管理软件”三者之间的动态制衡。然而,现行的软件基本都建立在传统的架构之上,无法打通软件的生命周期循环,所以很多系统目前都面临被淘汰和替换的命运。
在CCW提供的数据资料里面,这一点显而易见。
3、 实时性
信息化的目标是将企业打造成一个真正的电子企业,通过信息化执行、优化企业的管理和提升企业的效率,从而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电子企业的核心特征就是实时性。
实时性的两个方面
软件的实时性要求的核心目标对象是:共享、协作和软件的物理价值问题。
软件的实时性要求包括两个方面:
3.1、 集成性——解决软件的保值、增值和寿命问题(解决信息化投资问题)
研究显示,“实现企业应用集成,消灭信息孤岛”是近1/3的CIO最关心的事情,每年全球有超过40%的IT投资会花在对企业内部的各种应用系统进行集成上。
现在大部分建筑企业里面,各家的预算软件、财务软件、施工软件、成本软件都在应用,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在各自使用适合自己工作的工具类软件,可是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信息严重闭塞,本来应用软件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是现在却自己给自己建设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是本来应该共享、通常、迅捷的信息被各类软件封闭在一个一个的计算机内部。
然而,应用集成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想把各家的软件集成在一起,费力而不讨好。高失败率充斥着整个应用集成领域。
3.2、协作性——解决共享和协作问题(解决数据/信息孤岛、功能孤岛等应用问题)
协作可以看成是一种高级的集成,或者是充分集成的结果。
协作强调业务流程的集成。业务流程的集成的最佳方法莫过于“以业务为驱动的业务集成”。
实时性的困惑
实时性问题已经成为信息化里面一个核心的且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是,我们距实时性还很远。
集成解决方案有很多种,目前主要流行的是基于工具的解决方案。
利用工具来解决集成问题,有一定的短期效果,但治标不治本。孤岛产生主要源于技术标准的多样性、技术工具的多样性和设计的多样性。而工具只是技术之间的转换器。在一个多系统的工程里,如果存在很多的转换器,那将会是灾难。
实际上,大多数EAI(企业应用集成)项目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项目。越多的信息化,带来的往往是越多的孤岛和越多的集成难题。集成基本上都是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4、 特殊系统怎么办
怎么办?——3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1、 敏感系统怎么办?
——很多用户都有非常机密的系统要求,比如采购信息系统、投标系统等。这种系统怎么办?
2、 特殊系统怎么办?
——在现实应用中,有许多非常独特的系统,比如:食堂管理系统,这种系统又需要和企业管理系统相连接。这种系统很难买到。
3、“没有解决方案”怎么办?
——中国的信息化还处在初级阶段,许多行业解决方案还很初级,比如房地产、纺织,非常缺乏到位的解决方案,更谈不上整体解决方案。然而,这些行业里面有很多大型集团,对信息化的需求迫切,可是苦于找不到解决方案,被迫选择放弃大规模信息化的计划,或者踏上了漫长的自主开发之路。
不可避免的“开发”
有这么多的“特殊”,那么自行开发或者合作开发就不可避免。
但是项目工程风险很高。采取项目开发的方式究竟是将我们引向“幸福的彼岸”,还是“项目黑洞”呢?
莎士比亚说过,活着还是死去是个问题。这个悖论很适用于形容信息化。
信息化与生俱来的各种复杂特性,给信息化带来了“无法逾越”的四大难题,而这四个问题成为了管理软件产业的瓶颈。要超越这些难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不仅不能带来改善,反而会将问题推向另一个极端。
所以,我们说,项目管理软件已经进入“用户主导、大规模定制时代”
用户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在自己和软件二者的关系里面,自己是主体,软件必须学会向用户靠拢。管理软件已经难以满足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反映了用户主体意识的大幅度增强,不再盲目跟从软件供应商,对软件提出了对效益的根本要求。
只有企业自己和充分了解业务的供应商才能够有效实施系统。而用户作为一股强大的独立力量正逐渐成为实施的主力军。
要想从长期角度满足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必须紧紧依靠自身力量。而这种力量已经成为主导。
以上我们说明了用户主导时代的到来,建筑企业用户在信息化中的主导地位已经明确。
Lathi业务基础平台:解决企业信息化风险的新工具
彻底的解决办法必须依靠新思想来指导。北纬三十度(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Lathi业务基础平台可能是解决长期存在的风险一种新出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业务流程设计企业管理,逐渐优化管理而不是追求一步到位,这样可以减少实施风险。它改变过去由技术(软件)主导企业信息化的思想,而是企业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设计自己的管理模式。从技术开发和项目实施角度来看,可以真正提升软件的开发、发布和维护效率,实现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用户参与、快速开发、快速应用、灵活调整,大幅度提升管理系统实施和应用的成功率及投入产出比。而集成业务管理系统,从功效来看,可以帮助对客户进行团队协作、业务处理、流程控制、决策分析、商务智能、业务重组提供全面支持,帮助企业成为高效协作的整体,满足企业管理个性化和持续完善的要求。
这种理论可以解决和降低多个层面和实施阶段的风险,如可以减少方案和选型阶段,主要是解决了过去信息化系统过度依赖某一平台的风险;又如在信息化项目过程中,可以切实根据企业的需要灵活建模,并根据企业结构采用业务组件进行功能搭配,而且企业管理者可以直接参与这一过程,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合作中的实施风险。这种降低信息化风险是从管理软件开发角度(因为它是信息化工具的源头)入手,在软件开发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企业主体与主导一体化”原则。
北纬三十度(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信息化系统是基于业务基础平台的定制开发,完全按照企业的个性化需要定制开发,是软件去适应企业,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依托于公司长期地发展战略,始终保持于企业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不断分享行业经验与技术理解,推进企业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提供完整成熟的企业整体管理应用解决方案,支持企业快速的业务部署,降低企业信息化采购的系统风险。不仅提供给客户一套成熟的管理软件,更是传递给企业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整体规划和信息化自主自管控的方法。
首先,要对公司的信息化水平有一个了解,每个公司的情况不一样,项目部署和公司制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很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个通过定制开发来实现企业信息化的软件商。北纬三十度(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做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公司,也有很好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尤其是特级资质的建筑企业。面对建设部对特级资质企业的考核,即要通过考核也要在企业中真正运用企业!
北纬三十度(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http://www.lathi.cn 电话:82896839、8289693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一号院国际科技创业园一号楼25层
|